《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贾宏燕著 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
该书全景式展现了上世纪新旧文化激烈交锋时期陈鹤琴的国内外求学经历、人生选择和事业发展,揭示了陈鹤琴倾其毕生心血引领幼儿教育实现中国化、科学化、现代化的文化渊源与动力。作者运用口述史的研究方法,访谈了与陈鹤琴一起生活过或密切交往过的19位亲属、同事和学生,如陈一鸣、唐淑和段友钦等,收集到陈鹤琴在家庭教育、幼儿教育和师范教育实践中极珍贵的“活”史料,并结合其他文献资料,在其思想史和生活史之间勾勒出陈鹤琴走向教育研究、实践和创新的内在线索。
2022年是陈鹤琴先生130周年诞辰,对鹤琴先生最好的纪念方式就是在他的思想光辉照耀下,继承先生学术遗志,弘扬科学精神,传承幼教薪火,创新中国幼教。太原师范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贾宏燕老师所著《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实践的中国文化渊源与创新》的出版,正是在用实际行动为探索和创造现代化中国幼教做出自己的贡献。
全书共有五章。第一章重点论述了在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实践研究中运用口述史这种全新的方法收集资料的独特价值和意义。口述史在复原历史方面,有其他任何档案、文献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文献资料之于口述资料,一个死,一个活,文献资料不能再生,口述史则有源头活水。一个是“读”历史,一个是“听”历史。读者与文献资料的关系,只能是读与被读的关系,文献不会说话,任何理解都是读者的事。再加之文献资料的有限性,也使得研究的触角难以拓展和深入。而口述历史则可以与同一访谈对象反复对话,而且还可以就同一主题与不同对象重复对话,反复验证结论,不断去伪存真,去芜存菁。其结果,可以使研究结论越来越接近历史的真实,可以使作者从略显沉闷有限的陈鹤琴教育思想的文献走向他鲜活生动的教育实践。
第二章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的视角,作者发现陈鹤琴自己的修身实践和“成人”教育思想始终受到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滋养,同时正是这种自觉的人格养成和爱儿童、爱国精神相结合最终成为他投身教育救国、教育强国事业的内部动力。作者在与访谈对象谈论陈鹤琴的教育活动时,受访人总会不由自主、满怀深情地说到自己对陈鹤琴的印象,怀念“校长”对自己的教诲和终身的影响,言辞间无不透露着对陈鹤琴的爱戴和对其人格魅力的钦敬。陈鹤琴身上的这种“诚挚的关怀和道德的热情”以及他做人的德行和风度已经成为令学生晚辈奉为“宝鉴”并敬仰的模范,他的谋事、做事和成事之格局和能力又是让同事朋友由衷称道和赞誉的典范。他继承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改革陈腐的传统教育,创造有中国特色的现代教育过程中所展现出的献身精神和创新精神源自哪里呢?贾宏燕老师从陈鹤琴自传《我的半生》等材料中循证并勾勒出陈鹤琴立志投身中国教育改革的两个重要动机:一是日常生活和亲人悲惨际遇的困苦和刺激被陈鹤琴归结为社会制度问题,并欲诉诸改造社会;二是以个体的道德修养和人格训练作为解决生活问题、改造社会的起点,一方面展开具体的修身实践,另一方面在“爱人爱国心”的驱策下推扩到周围的人和群体,并在个人志业选择的困境中看到了个人志向——“为人类服务,为国家尽瘁”——的力量,遵从了自己的初心——“我是喜欢儿童的,儿童也是喜欢我的”——从而走上研究和改革中国教育的道路,也践行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经世致用”和“知行合一”的知识分子智慧和担当。
第三章是陈鹤琴基于中国的实验和实践,“和杜威一样的在创造理论,也创造方法”。作者从陈鹤琴对待科学的态度、规范地运用科学研究方法进行中国儿童心理和教育研究、确立理论创建-实验实践-理论修正-实验实践反复循环的教育研究和改革模式这三个方面光辉而艰苦的探索历程及其成就,彰显了陈鹤琴勇于创新的实验精神和改革智慧。作者认为这些创造已经成为中国现代教育研究和改革新的传统和宝贵财富,值得幼教研究和实践工作者学习、继承,并发扬光大。
第四章指出陈鹤琴把解决中国教育的实际问题作为自己研究的出发点和归宿,是其教育思想和实践之所以极具生命力的关键所在。针对当时国家积弱积贫的现状,陈鹤琴选择通过改造教育提高国民素质,并立意创办符合中国国情的幼稚园,为儿童编写符合中国文化和精神的教材读物,将幼师和幼专的举办与国家形势和民族命运密切相连,时刻不忘为国家培养能担当重任的接班人。
第五章站在指向我国学前教育现代化的未来视角,剖析了陈鹤琴探索幼儿教育现代化的方法和路径,为当前幼儿教育及其课程改革提出了建议。作者认为陈鹤琴在面临对传统进行现代性转换的挑战时,将“活教育”的目标确立为“做人,做中国人,做现代中国人”,很好地将我国的“成人”教育传统与现代社会需求相结合。总之,三个教育目标的内涵既传统又现代,既深深浸润中国文化特点,又充满现代精神气象。最后,作者分析认为,陈鹤琴教育思想与实践对我国幼儿教育现代化的启示表现为以下三方面。一是对中国传统文化要进行改造和更新;二是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出发点与归宿应当是幼儿的健康成长;三是提高科学性是我国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关键和命脉。总之,陈鹤琴教育思想和实践的特色可以概括为“继承是基础,转化是方向,创新是重点”。
作为新时代的幼儿教师,为了完成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应继承陈鹤琴先生“活教育”精髓,将其转化为解决当前幼教实际问题的动力,坚守儿童立场,保有专业精神和创新活力,沿着“‘发现’小孩、‘了解’小孩、‘解放’小孩、‘信仰’小孩、‘变成’小孩,才能教导小孩”的专业成长路径,在学习共同体支持下,携手守护童年,与儿童相伴成长!
黄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