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年初的朝会上,晋平公问太师师旷:“我想知道一年的苦乐善恶,怎么能预知呢?”
师旷回答说:“年岁要是甜,甜味的植物就会先长出来,如荠菜;年岁要是苦,苦味的植物就会先长出来,如葶苈;当年要是雨水多,喜水的植物就会先长出来,如莲藕;当年要是干旱,耐旱的植物就会先长出来,如蒺藜;当年要是百姓流离失所,好动的植物就会先长出来,如蓬草;当年要是多发病,治病的植物就会先长出来,如艾草。”
师旷对自己的作答感到很满意,他以为晋平公会跟以前一样夸赞他一句“所言极是”,但这次晋平公听罢师旷的回答,沉默了好长时间后,说了一句:“太师所言不无道理啊。”
为什么说不无道理而不是很有道理呢?因为在晋平公看来,师旷说的事情,有的是有些因果关系;有的是先假设果,才联系上因,纯属本末倒置;有的因果关系根本就沾不上边。晋平公认为师旷所言起不到预知预测的功能,但出自太师口里的话,有些话也不是一点道理都没有,所以就说“不无道理”。
晋平公一句“不无道理”,不作无原则的肯定,也不作刻薄的否定,既维护了太师的面子,又坚持了自己的认知,这是一种机敏的表态,也是一种科学的表态。
□俞继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