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寻找遗失的传说

  蜿蜒小路直达山顶,从山脚开始,风轻,香淡。偶尔的鸟叫,就像脚后跟带起又落下的泥土。偶尔的炊烟,就像山顶停留又飘走的云朵。寺就在山顶,不夹杂形形色色的语言,寺闭目,养神。任高远伸向灵魂深处,却不被世俗感染。
  就连山脚下的湖水,也蓝成一面镜子,映着天和天上流动的白云,偶尔的涟漪也只是小小心情,好让鱼儿呼吸;好让此时的脚步,留下惊呆的回眸。一条小溪像是唤回似的,从高处缓缓而来,不急,不躁,恰到好处。
  就这么巧,是听惯了寺里的晨钟暮鼓,有如此胸怀圈养着自己的野性,才心安理得地在这里群生群长;还是沐浴了山野村庄的乡音乡俗,才如此温顺地止住了物欲横流的内心。要知道,半山腰的歇脚泉里有着潺潺流出的活水。
  青砖红瓦,总是与他处有着不同。此时坐落在半山腰的村庄传来一阵狗叫,一阵鸡鸭鹅的群叫,这是不是在欢迎远道而来的客人。一条石子路横穿村子的南北两侧,干净,整洁。偶尔的羊群牛群总会停下来,静静地看你。若是你渴了,亲人们总是顺手用水瓢在水缸里舀上一瓢,憨憨地说:“喝吧,甜。”在你有些怀疑的时候,他们已经用手指着不远处的那口歇脚泉。顿时,一阵清凉从口入喉,进入心底,仿佛在读一经卷,一切顿时豁然开朗。
  不知是秦砖,还是汉瓦。一排排倒下的石头墙,像是在说些什么?顺势挺拔的翠竹,一节一节直插云端。烟雾缭绕的洞山寺,如今只留下一个岩洞,面向那些残砖乱瓦和歇脚泉。那片翠竹正生长在这片废墟上。想象朗经诵文,香火正旺,适合化解人生烦恼,正如洞山寺隐居于这山野中,与尘世隔绝。隐于一切生存的静态,与翠竹互通言语,互看潮起潮落。而岩洞冬暖夏凉,又像说生活莫过于此,仅此而已。
  喜欢传说,更喜欢追寻。背上一捆蜡烛入洞,由宽到窄,一道门小过一道门,它究竟通向何处?南宋一书生,上京赶考路过此处,突下暴雨,这一下就下了半个多月,眼看要过了考试的日子,在睡梦中,有人递来半支蜡烛,那考生顺利地从洞里到达京城考试。当考生转过神来的时候,那半支蜡烛就不见了,等他再次来到此处时,那半支蜡烛立在洞口边,化成了花岗石。他便背上一捆蜡烛去寻找,然而蜡烛燃尽也没有走出岩洞。这便是洞山寺的神蜡烛传说。来时,路过的村里的老人说的,她还说还有许多许多这样的传说呢!
  我怀着好奇和疑问,每年归来的时候总要来看看。寺早已掩埋于地下,洞还是那个洞,只是山矮了许多,村庄也搬迁了,一切都没有了,就像那些我还没有听过的传说。

□陈才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6-27期

  • 第2022-06-24期

  • 第2022-06-23期

  • 第2022-06-22期

  • 第2022-06-21期

  • 第2022-06-20期

  • 第2022-06-17期

  • 第2022-06-16期

  • 第2022-06-15期

  • 第2022-06-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