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第五站临县(4)

易地大搬迁 为了家园更好的未来

  • 总监制:张晓绵监制:谢燕拍摄:马立明 李永江 杜金栋制作:李永江撰稿:李雅丽配音:周慧 

  • 拍摄:张婷 李慧辰航拍:马立明制作:李慧辰

  •   临县,地处吕梁山西麓,西临黄河与陕西相望。境内千沟万壑,“五山四沟一分平”;气候干燥,十年九旱。由于这样特殊的自然环境,很长一段时间,临县都是山西省最大的深度贫困县,尤其是那些散落在梁上、沟里的小村庄,自然条件恶劣,资源缺乏,基础设施薄弱;交通不便;教育、卫生等基本社会服务水平太低;财政收入水平低,公共投入和基础投入严重不足……怎样让这些村庄摆脱贫困呢?
      老话说,人挪活。
      2015年11月27日,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把易地扶贫搬迁作为“五个一批”精准扶贫的重要组成部分;2020年12月3日,国家发展改革委秘书长赵辰昕宣布,“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任务全面完成,960多万建档立卡贫困群众全部乔迁新居。贫困人口离开深沟大山,生态启动修复程序,切断恶性循环,转向良性发展。
      临县也开始了一场大搬迁工程,4万余人离开生态异常恶劣的村庄窝铺,把绿色的希望种在故土上。
      期待未来,山上层层桃李开,笑语浅浅话流年。
      搬进社区的老年人居多
      临县城庄镇五和居社区是由镇上5个最偏远的村子——李家焉、刘家村、杨家沟、周家沟、甘川沟整村搬迁而形成的,原村从2018年之后退耕还林,开启生态修复模式。
      五和居社区距镇政府只有2公里,规划建设了163个院落,477孔窑洞,分100㎡、75㎡、50㎡、25㎡四种户型,配套建设了幼儿园、宴会厅、医疗室、便民服务中心、文化健身场所等,最重要的是社区办公区域旁边就是村史馆。
      推开编号为91号的小院,院里七八株玉米已经抽穗,三两架豆角秧,还没见豆荚,西红柿还青着。住在这里的是张向福和老伴,70岁之前,他们一直生活在城庄镇的甘川沟(当地人也把这里叫甘草沟)。
      张向福家的墙上挂着一张他和老伴在老窑洞前照的合影。“当年离开老村时,每户都在老窑洞前拍了一张留影。”城关镇政府办公室主任高峰介绍。“老伴73岁,出去找人聊天了,搬到这儿的时候说,想不到这辈子还住了个新房子。”张向福说着新环境的好,也说着自己的不习惯,“啥也好,就是吃菜有点贵。”以前在村子里,家家吃菜都是自己种,花钱买菜的情况很少。如今,吃菜得花钱,吃水果要花钱,水、电、物业等等都要花钱。这些消费内容跟过往的消费习惯大不相同,老辈人不太能接受这样的开销,心疼得很。
      张向福原来在村里种着30多亩地,留了几亩,其余都退耕还林了。刚搬下来的时候,有两年他还骑着摩托车回去种地,现在彻底不种了。“回去一趟30里路,骑摩托车,孩子们担心安全。种的那点东西,不值几个钱。磕了碰了,不值得。”
      75岁的张向福是独子,生了两儿三女,如今家里有三十几口人,老张指着全家福说,“这辈子啥也没挣下,就挣下这一洼人。”
      开枝散叶,子孙满堂,这是中国人最向往的家庭状态。
      与张向福家相距不远的88号院,住的是李家焉村的王玉金老人。他今年90岁高龄,参加过朝鲜战争,曾是村里的老村长。19岁参军,打仗时受过伤,住了40多天医院。后来响应国家政策,退伍回村了。以前住的是一孔旧窑洞,他自己打下的,时间长了,窑顶落土。“刚来的时候,有几个月不习惯,现在习惯了,还是这里好,不想了,不回了,也回不去了。”王玉金说,作为朝鲜战争的退伍军人,政府每年给他3万元的补助,足够他和老伴的开销。
      这些整村搬迁的村子,基本上都是老人居多,因此,五和居社区的老人特别多。“五和居80岁以上的有15人,60—80岁的占10%左右,差不多近50人。”城庄镇镇长李振强告诉山西晚报记者。
      这些老人的生活来源靠什么呢?“60岁以上的老人,国家发放基础养老金。种粮食的土地,每亩都有补贴;退耕还林的土地,每亩每年有1500元补贴,连续发五年。五年后,一些种植的经济林就有收入了;参与社区公益岗位也可以贴补一些费用。张向福在社区负责打扫卫生,每个月有500元收入。”李振强说,这些是目前社区老人普遍能拿到的几项收入。另外,还有“孝心基金”可以领取,孝心基金是临县专门针对65岁以上的贫困户开办的,子女们每年交1500元和2000元两个档次的本金,政府会分别补贴400元和500元,然后按照季度,发给老人。“这么做,也是为了鼓励儿女们多孝顺一下老人。”
      在五和居,六七十岁的老人就算是年富力强的劳动力,六十多岁身体健康的,还可以当护林员,也有一笔收入。
      被离开早的人羡慕
      张成旺65岁。
      张乡旺60岁。
      兄弟俩都是五和居社区的守林员,大多数时候待在老村——甘川沟。
      从五和居到甘川沟村18公里,路不太好走,正在修,根据规划,城庄镇辖区内的紫金山和大度山未来将成为康养旅游示范区。要发展旅游,路一定要好。
      张成旺从春天起待着看林子,即使回五和居,也是待一晚第二天就返回了。老村的房子还留着几间,作为工房来使用。
      张乡旺说,做护林员,每年有6000元左右的收入,他感觉很不错。自己还在老村种了40亩地,时不时回来看看。“政策解决不了情感,回来看看也是解心宽。”“安土重迁,黎民之性;骨肉相附,人情所愿也。”土地是根植在中国人内心深处永远的归宿。“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乡土观念根深蒂固。
      不过这里的自然条件实在不好,冬天漫长而寒冷,最冷时气温达零下二三十摄氏度。房子大多是保暖性能良好的土窑洞,经济条件好点的人家,从底部到顶端用石块或砖来箍窑,以保护崖面,防止泥土滑落;经济条件差一点的人家,则在窑顶搭一简易木架,抵挡泥土滑落。但不论什么样的窑洞,都很昏暗。进屋就是大土炕,连着灶台,再摆一口大水缸。一孔窑洞有20多平方米,近十多年里,住在村里的也只有老年人了,荒了、废了的窑洞不少。
      50岁的刘文华以前是甘川沟这个村的组长,去年换届时,卸任了。一家三口现在都搬到了五和居社区。“好多年前,村里的年轻人娶不上媳妇,有本事的,早早就把户口从村里迁走了。现在整体移民的时候,村里全是岁数大的。搬迁前,村子里只剩百余口人了。”“离开早的人羡慕你们吗?”山西晚报记者问。“好多人羡慕呢,早年间离开的人,当初出去,自己想办法落户,花钱修房子,现在政府搞移民,一个人才花三千元,跟不花钱一样,就住进了新房子。”显然,早早离开老村子的人也没有料到,有朝一日,能这么轻松就到了镇上,还住进了新房。
      在五和居,刘文华就算是年轻人,卸下村里的责任后,他偶尔会到太原打打工。
      张乡旺也跟着说,自家最小的孩子也在省城打工。
      临县是山西省的劳务输出大县,常年外出务工人员高达人口比例的近百分之三十,遍及全省各地乃至全国。
      出去打工的青壮年,一部分人是主动的。他们不甘心在这片贫瘠的土地上生活一辈子,希望用自己的智慧和勤劳,去追寻一种与落后农村完全不同的生活方式。“天上紫微星,地上临县人。”临县人的聪明是附近几个县公认的,评价很高。
      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离开是情非得已。一是因为种地收入有限,不得不离开;二是村里小学十几年前撤销,为了孩子们的教育,不得不选择离开,外出打工挣钱。
      而五和居社区居民离开故居,却是为了更久远的未来——生态修复。
      安住当下期待未来
      五和居社区安置移民人口,一共162户472人。
      移民项目建设之初,考虑到移民人口后续生存问题,在社区的东面,配套建设了40亩恒温大棚,引进栽培草莓、葡萄等,发展观光农业。
      郭年生搬迁到五和居前,是杨家沟村民,一年种三四十亩地,收入一般,种地加上打零工,一年收入大约有三万六七千元。移民到五和居以后,他负责看护管理西瓜棚,一个月能拿四千多元工资。他说,跟以前种地比,要“苦轻些”(没那么累)。
      镇上还引导贫困户通过“带资入社”模式,加入周边村的猪、鸡、牛、羊养殖和香菇栽培等合作社,每户每年能获得4000元左右的保底收益。
      5个搬出村的耕地及旧宅基全部实行了退耕还林,5年内,所有退耕还林的土地都能得到政策补偿。土地上栽植了核桃、仁用杏为主的经济林,已经进入了挂果期。等到退耕还林的补偿款全部发放到位后,村民们种下的经济林作物就可以产生一定收入了。
      城庄镇辖区内还有丰富的旅游资源,临县有三座具有文旅价值的名山,城庄镇就占了两座——一是紫金山,二是大度山。镇里规划利用东部的曹家岭水库及原始森林和西部大度山及紫金山的自然风光、人文景点,来发展康养旅游产业,希望未来能给移民们带来更多收入。“生态造林增收,特色种养增收,观光旅游增收,劳务输出增收,公益岗位增收,我们主要通过这5种渠道,提高居民收入,提升居民搬迁满意度。”李振强说。“临县是生态环境脆弱区,也是黄河流域水土流失严重的地区之一。‘十三五’期间,全县实施易地移民搬迁4万人,复垦土地近万亩,植树造林128万亩,有11万户30余万人享受到了退耕还林补助资金,全县森林覆盖率提高了7个百分点,水土流失得到有效遏制。”吕梁市生态环境局临县分局局长郭原说,“五和居颇具代表性。”
      十年树木。生态恢复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生态效益却是可以长久享受的福祉。
      五和居的人们用离开,换未来长久的发展。
      临县4万移民离开家园,要用曾经的荒山秃岭,换未来的层峦叠嶂,山花灿烂。

      采写:山西晚报记者 李雅丽 摄影:山西晚报记者 马立明 胡续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7-13期

    • 第2022-07-12期

    • 第2022-07-11期

    • 第2022-07-08期

    • 第2022-07-07期

    • 第2022-07-06期

    • 第2022-07-05期

    • 第2022-07-04期

    • 第2022-07-01期

    • 第2022-06-3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