汽车行业的跨界参与者早已屡见不鲜,而在华为、苹果、小米、百度等互联网及科技公司“跨界造车”的同时,部分车企也开始“反向操作”。过去半年,汽车品牌造手机的传闻频现,从马斯克招募手机人才造手机传闻,再到不久前收购魅族的吉利,“造手机”这件事正在被越来越多的车企所重视。
当前,汽车行业进入市场竞争日渐激烈的关键时期,车企如此“不务正业”为哪般?
反向操作 多家车企进军手机业
7月4日,湖北星纪时代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星纪时代)与珠海市魅族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魅族)正式签约,宣布星纪时代持有魅族科技79.09%的股权,并取得对魅族科技的单独控制。企查查信息显示,星纪时代系吉利旗下公司,成立于2021年9月,吉利控股董事长李书福担任公司董事长,经营范围包括移动终端设备制造、集成电路芯片及产品制造、5G通信技术服务等。种种迹象表明,吉利正在进军手机制造业。
当然,汽车厂商“反向操作”入局手机业,吉利不是个例。一个月后,8月4日,“蔚来移动科技有限公司”成立,注册资本1亿美元,蔚来创始人李斌本月初在用户交流大会时明确:“蔚来造手机的事正在推进。”
除此之外,早在去年,特斯拉发布了一组手机的渲染设计图,马斯克今年4月更在推特置顶一条招募手机专家的消息,预示特斯拉手机研发进入实操状态。
其实,车企造手机并非没有先例,在电动汽车领域“混”得风生水起的比亚迪,就曾为华为、三星、小米等品牌“兼职”代工手机。
跨界不易 车企造手机困难重重
同样是跨界造手机,不同车企的路线不尽相同。吉利选择收购魅族,通过原有资源改造;而蔚来造手机的路线或与特斯拉类似:从头开始打造专属品牌。不过,无论采取哪种方式,与“跨界造车”一样,车企造手机同样困难重重。
最直接的困难就是成本投入,以几大手机厂商为例,公开资料显示,小米2019年投入研发费用40亿元,花费9个月打造了小米9,而另一手机品牌华为,其Mate40系列号称耗资5.6亿美元打造,该研发费用还不包含海思麒麟9000芯片。即使是财力雄厚的车企,数十亿元的成本也不是小数目。
此外,车企还要面临“销量关”。据市场研究机构CINNO Research国内手机销量监测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市场智能手机销量约3.14亿部,其中,OPPO智能手机销量达6440万部排名第一,而吉利汽车去年累计销量为1328029辆,蔚来则仅为91429辆,即便相关汽车品牌的车主人手一部同品牌手机,其销量距传统手机厂商仍相去甚远。对比高昂的研发成本,卖手机对车企来说真的是不小的挑战。
服务汽车主业 打造新的生活体验
“蔚来造手机是为了取悦用户。”前OPPO手机副总裁沈义人在个人微博上的点评,或许就是车企造手机的目的之一。无独有偶,李斌在被问及“蔚来为什么要造手机”时明确指出,主要是“为车机服务”,吉利李书福解释“造手机”时也表示,跨界打造用户生态链,依法构建企业护城河已成大趋势,手机可以链接车联网、卫星互联网,打造丰富的消费场景,做强生态圈,为用户提供更便捷、更智能化、万物互联的多屏互动生活体验。
可以看到,车企进入手机领域,目的是为用户搭建车机、手机之间的无缝连接,形成完整的生态链。同样,在马斯克的产品蓝图里,也希望有一款属于自己的手机,成为特斯拉汽车、脑机设备、星链系统的连接点,而不是依靠其他APP。
目前,国内的手机市场基本被几大手机巨头垄断,车企造手机,显然不是为了市场的几分利润,主要还是为了汽车主业。可以畅想,未来我们开着吉利、蔚来或其他品牌的汽车时,匹配的也将是与车辆高度融合联动的智能手机。正如吉利控股集团董事长李书福所说,布局手机业务,既能让用户尽快分享创新成果,又能把安全、可靠的一部分成果转移到汽车中应用,实现车机和手机软件技术的紧密互动。未来智能汽车、智能手机两个行业的赛道不再单调,两者不再各行其道,而是面向共同用户的多终端、全场景、沉浸式体验的一体融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