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往事

火车上的“送水”服务

  •   新中国成立70余年间,中国铁路沧桑巨变,有一种奇迹,叫“中国速度”。
      解放初期,铁路运输十分落后。以山西太原为例,那些年,进京的旅客列车稀缺,车上硬件条件差。
      当时,山西人如从太原坐火车去北京,需要先乘坐太原至石家庄的旅客列车到石家庄后,再中转换乘列车进京。
      那个时候,火车的运行时速只有30公里-50公里。那个年代,坐火车进京的旅客很少,列车从太原启程到抵京最少用时17个小时。
      进入上世纪70年代,从太原开往北京的旅客列车仍延续60年代的仅有一个趟次,即行驶于石太、京广线的188次直快旅客列车,中期以后改为在北同蒲、京原线运行,188次也依次变更为288次、388次。
      70年代中、后期,又先后开通了两列进京普客列车,俗称“慢车”,分别为行驶于北同蒲、京原线太原往返于永定门596次普客列车,行驶于石太、京广线太原往返于永定门的560次普客列车,单程用时13个小时左右,车速慢得使人心烦难耐。
      388次在北同蒲、京原线运行时,全程561公里,21时03分从太原站发车,车厢是日本产的绿皮车,每隔四节车厢有一个茶炉,列车员提着茶壶穿梭在各个车厢间给旅客送水。
      列车时速最快60公里,遇到弯道时,行驶速度限制为每小时40-50公里,从太原到北京列车运行用时近12个小时。上图中就是当年列车上的乘务员为旅客送开水的场景。

    梁俊生(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09-27期

    • 第2022-09-26期

    • 第2022-09-23期

    • 第2022-09-22期

    • 第2022-09-21期

    • 第2022-09-20期

    • 第2022-09-19期

    • 第2022-09-16期

    • 第2022-09-15期

    • 第2022-09-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