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子夜

碛口记忆

  千里黄河经晋陕大峡谷一路奔腾而下,在碛口古镇变得平缓而温顺。尽管下游百八十米处就是波涛汹涌的“大同碛”,但眼前这最宽处约有四百多米,波澜不惊、波光粼粼的河面,使你忘却了这就是雄浑大度的母亲河。
  承东启西、沟通南北的特殊地理位置,加之如此天然良港,使得碛口古镇在明清时期至京包、同蒲铁路开通的数百年间成为西北物资运往华北乃至全国各地重要的“水旱码头”,自古有“拉不完的碛口,填不满的吴城(山西离石区)”之说。位于古镇街边的记忆馆里,现代化的科技正呈现着当年“物阜民熙小都会”的繁华盛景:一艘艘顺流而下的皮筏商船挤满了开阔的河面,一件件粮食、皮毛、油篓等货物在河岸边堆积如山,一群群操着不同口音的商人在石板铺成的街道上往来穿梭,一支支驼队沿着崎岖的黄土高坡一路向东,将粮油皮货源源不断地运往晋商腹地的汾州(汾阳市)方向……
  有人说,碛口是用来看的,那些富甲一方的商贾们的确留下了许多搬不走的遗存,诸如古镇上依山而建,依河而筑“巷巷相通,铺铺相连”的网格状窑洞、商铺建筑群,西湾村里“背山面水,左青龙右白虎”的陈家大院,南山坳间“人与自然的完美结合”的李家山特色民居等等,令许多游客乃至学界大咖们叹为观止,赞口不绝。也有人说,碛口是用来听的,每当夜深人静,“大同碛”边传来的咆哮声犹如千军万马在鏖战,好一派“河声岳色大文章”的滔天气势,老河口边艄公们“哎吆、哎吆”的吆喝声,搬运货物的伙计们“一二一”的唱和声似乎从来就没有停息过,这是深刻在碛口几代人心里的声响,历久弥新,挥之不去。石板街道上,不时有“嗒嗒”声,说不定又是哪家掌柜骑着马匹还在为明天的粮油能否到货,或者能否发往外地商家而忙碌奔波着。突然,十余里之外的东山上传来了叮咚叮咚的阵阵驼铃声,精明的商家立即连夜通知伙计们,明天的货物又可以正常起运。
  而更多的时候,我想碛口是用来品的。已故古镇盲人艺术家张树元先生的一曲三弦书《夸碛口》,道尽了碛口的人文荟萃、古今沧桑。当你拿着一条小板凳坐下,倚靠在门框边闭上眼睛静听老人手把三弦,抑扬顿挫娓娓道来,那简直就是一幅幅如醉如痴梦幻般的古镇兴盛画卷。冬春时节,外地客商涌向塞外明珠包头,“都来包头买粮油,装上皮筏流碛口”“烧了香、磕了头,艄公才肯把船游”“碛口的街道五里长,前后一十三道巷”“碛口街上尽是油,三天不发满街流”……这些看似平淡无奇的语言,蕴藏着巨大的信息量,从中品得到的不仅仅是栩栩如生的动人画面,更是晋商们在古老碛口商道上生生不息的传承与传奇。
  碛口古镇背靠石山,生态古来脆弱,难得有泉水。随着商贸业的快速发达,一些来自北京、天津等地的商人吃不惯黄河水,好客的商家费了好大力气,终于在黑龙庙背后的山涧中凿出了一眼水井,当清澈的泉水喷涌而出,古镇人欢呼雀跃,后人取《尚书·仲虺之诰》“以义制事,以礼制心,垂裕后昆”,和南宋王应麟《三字经》“扬名声,显父母,光于前,裕于后”之意,冠名曰“裕後泉”。在长期的粮食贸易中,精明的商家利用上游运来的粮食就地转化,用此泉水开始了白酒酿造。据《碛口志》记载:民国30年前后,碛口有酒坊6家,其中西市街四十眼窑院“裕後泉”商号于1916年酿出的白酒曾名噪一时,可惜在抗战时期停产歇业。
  夕阳西下,伫立古井旁边,捧一杯清澈甘冽的“裕後泉”俯瞰黄河,雄浑而平静,如母亲博大的胸怀。是啊,虽然在她的面前世事不断地演变,时而欢腾,时而寂寞,但她始终看得清,容得下,依旧缓缓地流淌,静静地诉说。这,或许也正是商业碛口、人文碛口真实的魅力所在。

□薛毓文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23期

  • 第2022-10-22期

  • 第2022-10-21期

  • 第2022-10-20期

  • 第2022-10-19期

  • 第2022-10-18期

  • 第2022-10-17期

  • 第2022-10-14期

  • 第2022-10-13期

  • 第2022-10-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