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版:子夜

新诗书写宏大主题的路径与境界

——王法艇作品《芝麻开花的隐喻》读解

  中国是诗歌的国度,以韵文体裁抒发重大事件感受的诗歌有很多,渐渐发展成以诗歌书写宏大主题的悠久传统。在《诗经》《离骚》之中,各诸侯国的政治生活常常入诗,开启了这类诗歌题材的题旨与作法。汉魏古诗、唐诗宋词里更是不乏士大夫刻画政治生态的作品,直至晚清黄遵宪等人以诗歌极写近代中国重大历史事件、宣扬维新救国理念。新中国成立后,对宏大主题的书写更是极大地推动了该题材诗歌在内容、艺术上的发展。在上述勾勒的线索之中,可概括出汉语诗歌书写宏大主题的主体脉络,王法艇接续其后,在同题材创作中勉力探寻推陈出新的可能路径,以笔耕不辍开拓出了新境。
  民众视角与生活化叙事
  王法艇的宏大主题新诗创作之所以读来有十分强烈的代入感,主要原因在于他采用了民众视角与生活化叙事展开构思。
  民众视角,即诗歌写作选取老百姓的亲身经历、观察与体验去展现关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重大历史事件。诗人出生于皖西北农家,朴拙的父亲以走街串巷的小买卖供养整个家庭的日常开支,还培育出了多位高材生。从耕植土地到知识分子,诗人人生轨迹的转变是改革开放以来中华大地上数以亿万计农家子弟的奋斗缩影。诗集开篇《芝麻开花的隐喻》题记“四十年的中国变化从一种植物的嬗变开始”便是颇为生动的注解,即以芝麻开花节节高隐喻改革开放取得的伟大成就。《仰望大别山》是献给在抗战中牺牲的那些不朽的先辈灵魂。择选千千万万的民众视角,才能让新诗彰显出人民性。
  生活化叙事,贵在用普通人的日常细节展现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巨变,小人物折射出大时代脉动是这类诗法的要义之处。《十月,光明是中国的前程和底色》是一首讴歌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六十九周年宏伟功绩的抒情长诗,诗人以扎根的石头、匍匐的暗流、缭绕的忧思和恬静的睡莲发抒对这片自由高贵大地的由衷热爱;而新中国的成立让彷徨者变得果断、无力者变得有力、羸弱者变得健壮、落伍者奋勇争先,可见新中国带来了无数个体精神面貌的蜕变。《七月,光明浩荡在辽阔中国》是一首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的抒怀长诗,以排比句式铺陈山河绽放新颜、生灵朝气蓬勃,以及中华民族迎来伟大复兴的壮丽画卷。
  古典传统的赓续与新变
  在长久的发展之中,古典诗歌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的“意象-意境-意蕴”的情理结构。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情感活动后创造出的艺术形象,意境是诗词中刻绘图景与所发抒的思想情感融合无间而形成的艺术境界,意蕴是诗词之中展现出来的理性内涵和深刻旨归,三者分别对应于诗词的语言、形象和意旨层面。王法艇的宏大主题诗歌创作继承了上述的古典诗歌传统,难得可贵之处是在赓续之后,亦力求新变的可能。
  当细读诗人的宏大主题创作,可以归纳出很多共性的特质,如择选可以表征新时代性质的独特意象,如镰刀、斧头、五角星、天安门、圆形齿轮、金色麦稻穗等,通过这些意象的巧妙组合,揭示潜藏其中的隐喻义、象征义。《和一株向日葵并肩眺望河山》诗题里的“向日葵”意象是诗人思接万载、视通千里的凭依,以一株植物隐喻新时代及那越来越美好的愿景。《飞翔在天安门上空的鸽子》以口衔橄榄枝的鸽子翱翔湛蓝天空跳跃至七十年前的呐喊与抗争带来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也叩响了宏大瑰丽的中国梦想。
  诗人从古典诗歌传统里汲取了丰富的营养,在新诗创作中也构建起专属自我的情理结构,即使用具有时代特征的意象,营造言有尽而意无穷的悠远意境,以及聚焦宏大主题书写的价值表达,这是诗人孜孜不倦追求的新变。《钢铁,给一种精神命名》详细描写了历经辊压、煅烧、冷却与揉韧而制作钢铁的全过程,亦即钢铁精神的涅槃经过,还原了平凡事物极致的光辉,彰显了中国力量和中国速度。《八月,号角嘹亮大地上的云朵》是庆祝中国人民解放军建军九十周年的抒情长诗,雄浑昂扬的军歌震撼河山,静穆庄重的军营贯彻着铁的纪律,而那静默挺立的松柏是峥嵘岁月的见证者,一如解放军是时代力量和正义的守护者般。
  宏大主题的深情与哲思
  现当代著名诗人艾青在《我爱这土地》里发出了“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那直击灵魂的叩问,书写他那一代诗人面对旧中国遭遇被列强欺辱的国难时,迸发出来的真挚且炽热的爱国之心。时移情同,出生于和平年代的王法艇对脚下的这片土地抱持着深厚的情感,这既源于他的根脉来自于皖西北的那片广阔土地,更因为他对新中国历史相当熟稔。过往间沧海桑田的巨变,以及改革开放以来一己的生命经历,触动了诗人的灵心哲思。
  对宏大主题的书写在情感表达以外,对诗心与哲思的融通也应成为题中之义,卓异的诗歌是形式美感与内容深度的统一体,以诗性之笔包孕哲思之心,使得诗歌所能展现出来的精神向度更加多元深入。《光辉岁月,每人都有仰望的灵魂》绘制了七十年里那些让人心生敬仰的伟大灵魂群像,有的奉献过爱,有的捐献了青春和热血,还有的默默守候着文脉,或许这些个体对历史的推动有大有小、有快有慢,但诗人持守着“每一颗星星都有一个名字,辉耀山川/每一个名字都有一个地址,抵达心脏”的辩证观点,认为这些高贵的灵魂都在某种程度上促进了历史的进程。《春天,万物在阳光下纯粹》描写暖春里见到冰融的欣喜、麦苗恣意生长预示五谷丰登的期待、扑簌迷离的柳絮随风飞舞的惬意,以及袅袅炊烟里蓄满的羁旅乡愁,在发抒诗情之外,亦不忘探索故乡之思的哲学内涵。
  以写心抒怀为主要特质的新诗是否能够成为书写宏大主题的文体?王法艇以他勤恳的笔耕给出了答案。不同于格律诗对形式的严格要求,句式、韵法更为随性自由的新诗在表现宏大主题时具有天然的文体优势,即将叙述与抒情两者结合得更为紧密。择选民众视角,展开生活化叙事;在继承古典诗歌情理结构的传统之外,尝试新变与突破的可能;追求深情诗心与悠远哲思的融汇,王法艇以他的不懈创作实践正汲汲于探索宏大主题书写的路径与境界。在此基础之上,宏大主题的新诗如何才能更好地兼顾思想性与艺术性,以及寻求更进一步地拓展深化,理应成为广大诗人与诗评者共同思考与不断努力的方向。

□彭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23期

  • 第2022-10-22期

  • 第2022-10-21期

  • 第2022-10-20期

  • 第2022-10-19期

  • 第2022-10-18期

  • 第2022-10-17期

  • 第2022-10-14期

  • 第2022-10-13期

  • 第2022-10-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