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夜读

只有家长做出改变,才能给孩子有力量的教养,《一次管一生的教育》节选——

孩子有“病”,家长吃“药”

  •   《一次管一生的教育》齐大辉著 天地出版社
      本书是中国家长教育研究所所长齐大辉教授从事中国家庭教育研究工作20年的思考与实践经验的沉淀,结合数十个真实生活中的场景案例,直面家长“成人不成熟”的普遍现象,跳出教育讲教育,通过独特的工程学原理、刑侦学原则和管理学工具,指导家长从完成自我教育开始,在孩子不可逆的成长阶段,从正确语言、行为规范、沟通习惯、行事准则等方面建立起一套基于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管理手段相结合的教育方法,从根源上解决家人交流障碍、家校情绪管理等问题,不为孩子的成长留遗憾。
      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家长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容易导致孩子犯错。因此,一个所谓“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实施错误教育的家长。
      孩子有“病”,谁吃“药”?
      这个问题看似滑稽,实则深刻。孩子不听话、不懂礼貌、逃学、撒谎、学习差、打架等,都是行为上的“病”,这种病该谁“吃药”“打针”呢?答案是家长!
      看到孩子有“病”,家长首先要检讨自己的教子方法和行为是否正确。家长需对自己做行为上的“治疗”,包括改变教子方法、调整与孩子相处的方式、加强某一方面的引导等,孩子的“病情”会明显好转。
      孩子出了问题,家长首先应该反省自己。家长面对已经出现的不良状况,要调整自己的态度和做法,改变自己,真诚、耐心地辅导孩子,帮助孩子走出困境,这才是最正确的选择。也就是说,孩子有“病”,家长吃“药”。
      我有一个朋友老吴,他的女儿上幼儿园大班。老师经常反映说简直拿她没办法,她平时吃饭总是弄得满嘴都是,一点儿也不像个女孩子。不管父母、老师怎么说教,她总是嬉皮笑脸。这都是孩子的老毛病了,改也改不掉。老吴想让我给孩子纠正,约我周六一起吃饭。这个小女孩很精明,吃饭很有意思,她先把食物举过头顶,接着仰头往腮帮子放,然后才移到嘴巴边开始吃。
      我问老吴:“这孩子小时候是不是爷爷奶奶带的?”
      老吴惊讶地问:“是呀,您怎么知道?”
      我说:“孩子平时不好好吃饭,老人天天在背后追着喂饭,玩一会儿吃一口,食物经常最先接触的不是嘴巴,而是腮帮子。天天这样喂饭,就形成了坏习惯。”孩子的问题本质上是家长的问题,家长不正确的态度和做法容易导致孩子犯错。因此,一个所谓“问题孩子”的背后,必然有一个实施错误教育的家长。
      孩子妈妈说:“这么大孩子了,当着齐叔叔的面,你怎么可以这样吃饭呢?”孩子冲我嘿嘿一笑。
      我跟老吴说:“咱们都别说话,我们看她吃。”教育孩子须对症下药。你越看她、越在意她,她越不跟你玩。你要让孩子觉得好奇,她才会跟着你走。
      我看了她一会儿说:“你就像一只小花猫,真好看!”孩子疑惑地问:“齐叔叔,您说我好看?从来没有人说过我好看。”她马上把注意力集中到我这儿了。道家讲究“倒行逆施”,家长要想教育好孩子,先得逆着说。
      我说:“你很好看。每个孩子吃饭,嘴巴都没有你这么丰富多彩,漂亮!”
      孩子的身体靠到我这边,调皮地说:“真的漂亮吗?”我说:“那当然了,你很特别,跟他们不一样。”然后指指她的父母。她高兴地笑了,把凳子往我这边移了移,靠我更近了。此时,她觉得我跟她是一伙儿的。
      我学着她的样子说:“我也会你那样吃。”
      她妈妈着急地说:“您怎么还学她了?”通常到这个时候,我们成人就按捺不住了。
      老吴小声对爱人说:“你先别说话,我们看齐老师用什么好办法。”
      孩子看着我学她的样子,乐得前俯后仰:“齐叔叔,您是大——花——猫。”
      我假装严肃地对她说:“小花猫不准说话,不许学我。”
      她说:“我偏说话,我就学您。”此时她已进入共振频道。我们在日常沟通中,不管是教育孩子,还是处理夫妻关系、同事关系,一定要把对方引到共振频道,吸引对方的注意力,这样你才有可能影响他。我又拿起一根黄瓜说:“一,蘸黄瓜;二,翻瓜头;三,对嘴巴。”
      我把蘸了酱的黄瓜放到嘴巴前停下来:“四,把嘴张开;五,放进去;六,咬下来。”我就这样喊着“一二三四五六”的口令与分解动作,孩子看了三次便说:“我也会。”接着,她便学着我的样子吃起来了。没几分钟,这个孩子就不往腮帮子上抹食物了,能一次直接把食物放进嘴里。
      孩子的毛病,需要家长吃“药”。孩子不需要太多的道理,需要的是家长的帮助,需要用分步骤、精确的动作来引导。教育孩子要讲究可操作性,不可操作的理念对孩子没有太大作用。
      我经常听到一些家长数落孩子,把孩子落后的原因归咎于孩子“不用功”“粗心”“太笨”等,其实这些家长是在推卸责任。我们都知道孩子还不成熟,既没有准确的判断能力,也缺乏自救能力,自制力也非常有限,生活、学习经验不足,遇到问题时靠自己想办法解决很不现实。因此,当孩子处于逆境或者是家长认为孩子有“病”的时候,在孩子身上找原因,肯定是错误的。
      有一次晚上九点多,一位沈阳的学员来电话说,她孩子这次期中考试竟然有两门课不及格,下午被老师叫去谈话了,让她觉得很丢人。她还说,孩子刚上四年级,之前从没出现过这种情况,这次或许是班里的倒数第一。她不知道该怎么办了。
      在电话里我告诉她,一定不能对孩子发火,更不能训斥孩子。孩子吃、喝、用等生活需要一定按以往标准供给。把孩子关照好,不能让孩子感觉到因为考试没考好,就受到家长的处罚或冷落。
      紧接着,我又问了一些其他情况,原来问题出在两位家长身上。孩子在二年级之前,都是由奶奶来抚养,后来才被接到沈阳读书。为了弥补之前对孩子缺失的爱,两位家长对孩子百依百顺,生怕孩子闹情绪。而孩子呢,以前对父母有偏见,现在也就顺着父母,对自己也放松了。等到了四年级,孩子的学习成绩就滑落到现在的样子了。
      这个孩子出现问题与家长有很大关系。家长碰到这种情况时,绝对不能再溺爱孩子,而应该采用一些方法。但有一点需要申明,对孩子进行训斥、责怪肯定是没有用的。只有家长调整心态、调整对待孩子的方式方法,才能把孩子拉到正轨上来。
      这位学员按照我的建议,没有打孩子,也没有训斥孩子。两位家长调整了一下工作时间,抽出更多的时间来陪孩子,对孩子也更关心了。夫妻二人还专门和孩子进行了单独谈话,表明了态度,认真地给孩子分析了现在的情况,帮助孩子纠正了一些错误的看法。后来,孩子的学习成绩很快就上去了。
      孩子出现问题,就说明家长在某些方面做得有欠缺。如果家长及时改变,调整与孩子之间的关系,进行有效的沟通,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2-10-28期

    • 第2022-10-27期

    • 第2022-10-26期

    • 第2022-10-25期

    • 第2022-10-24期

    • 第2022-10-23期

    • 第2022-10-22期

    • 第2022-10-21期

    • 第2022-10-20期

    • 第2022-10-1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