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解员同志,麻烦您帮忙数一数,我们一分不少地全部还给他。”近日,一起历时7年的欠款纠纷案在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法院诉前服务中心调解员的调解下,得以“和平解决”。这起案件的顺利解决,得益于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构建“中院牵总多元联动+N项机制”的工作模式。
近年来,太原市各级法院深入贯彻习近平法治思想,坚持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大力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构建诉源治理、多元解纷工作“大格局”。2022年1月至今,太原市诉至法院的一审民事纠纷96578件,其中,诉前调解41467件,调解成功28589件,立案部门速裁快审15590件,其它进入一审审判程序的案件35521件。大量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最少5.6万的原告、被告受益于此。
“厚”与“薄”
2张纸、3个页面,山西某企业负责人李某拿到这份看似轻巧却有着沉甸甸分量的调解书时,眼眶湿润。为了这份迟来的调解书,此前,李某曾走遍山西各地级市,搜集2万余张纸厚的证据。
“2万张和2张”这个奇迹的出现,背后是法律的神圣和太原市两级法院全力推进“诉源治理、多元化解纠纷工作”的结果。
2002年以来,李某公司承揽被告某国字头企业业务,并在太原、朔州、运城、长治等全省各地,陆续完成业务百余项。百余项业务,单单手续、证据就达2万余张,此后的近20年,李某多年奔波,要求被告支付相关业务款项。但因双方对证据的不认可,这笔欠款一拖再拖。
太原市万柏林区人民法院受理该案后,审判员高建义多方调解,终于发现案件的症结仅仅在于当时的合同等细节。基于双方认可相关业务,也认可所欠款项,万柏林区人民法院据此做出调解:被告于2022年12月31日前,一次性向原告支付所欠款项159万元。
万柏林区人民法院诉前调解中心法官袁文静表示,该院始终努力实现把纠纷化解在基层,解决在诉前。特别是太原市各级法院积极推动为民办实事以来,万柏林区人民法院不断推进人民调解、健全特邀调解、拓宽行业调解,延伸司法职能,深度参与社会治理,打造多元解纷特色品牌。目前,包括山西省金融消费人民调解委员会、山西省建筑企业纠纷人民调解委员会等18家调解组织、101名调解员入驻万柏林区人民法院调解平台。
在落实上级法院关于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中,万柏林区人民法院抓重点、破难点、创亮点,开展社区法律诊所、成立法官工作室,多途径、多种类解决纠纷。在大家的努力下,一批批案件未经审理便已直接调解成功。
今年6月,山西某建筑工程公司在承揽太原市万柏林区王某家别墅室内装修时,因施工不当造成邻居陈某已装修完工的别墅大面积漏水,损失严重。事发后三方协商达成赔偿协议,王某随即按照协议约定赔偿给陈某1万元,毛某作为山西某建筑工程公司的负责人与该公司向陈某支付7万元赔偿款,剩余16万元一直未支付。
原来,被告毛某、山西某建筑工程公司没及时赔偿原告全部损失,是因公司资金周转出现困难,并非故意拖欠。在法官和调解员全程参与指导下,被告王某积极配合其邻居原告陈某与其余二被告沟通交流,也站在被告的立场,请原告予以包容、谅解……
话说开了,气捋顺了,各方在法官、人民调解员的主持见证下握手言和,达成调解协议。法官也第一时间制作出诉前调解文书,约定被告毛某、山西某建筑工程公司分期支付原告陈某剩余的16万元赔偿金。
13年和43天
“没有法院的高度重视,这笔事实上的欠款很难追回。”回忆起讨要咨询费的艰苦经历,太原市民张先生感慨万分。而这番感慨的背后,是一个13年的维权和43天便在法院调解下化解纠纷的戏剧性故事。
张先生所在公司等三家单位接受山西某医院委托,对该医院的几项工程项目进行结算审核,并出具工程结算审核报告。事后,山西某医院以审计成果报告为依据,为施工方支付工程款,却未履行支付工程结算审核报告咨询费。
此后13年,张先生及所在公司不断到山西某医院催收欠款并递交催款请求报告。医院方面却始终未予解决。万般无奈的张先生找到了山西晚报,并向晚报所办栏目山晚帮办求助。在山西晚报记者的关注下,山西某医院态度出现松动,但坚持因不具备付款条件,建议张先生所在公司走法律程序。
媒体关注下,张先生追要欠款一案引起了杏花岭区人民法院的重视。了解案情后,杏花岭区人民法院冯建军工作室的调解员把双方当事人约在一起,进行了苦口婆心的调解。2022年6月13日,在法院和调解人员的努力下,山西某医院终于承认所欠款项,并表示愿意支付。这起案件,从法院正式受理,到双方接受调解,只有短短的43天。
杏花岭区人民法院在构建一站式多元解纷体系中,开展了“解纷调处品牌和专、精诉前调解队伍建设”,努力做实做细矛盾纠纷调解工作。在杏花岭区委、区政府和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支持下,杏花岭区人民法院成立区人民法院诉前调解中心及诉前人民调解委员会,在该中心调解大厅和调解室,常驻18名群众经验丰富、热心调解事业的特邀调解员,全面开展“大调解”。2022年1月至8月,杏花岭区人民法院诉前调解案件3200余件,调解成功1345件,调解成功率近50%,大量纠纷在诉前得到实质性化解。
杏花岭区人民法院设立的冯建军司法社会工作名家工作室,是太原市首个以法官个人名字命名的法官工作室。在太原市人民法院首届“微创新”评选活动中,冯建军工作室的“机制+品牌”诉前调解新模式,入选十大微创新举措。
留住的幸福感
一个个案件未经审理,便在调解员、调解组织等的辛苦和劝解下和解,太原市两级法院“人民调解+司法确认”的纠纷化解方式,不花一分钱、不开一次庭,就能将案件定纷止争,便捷又高效,也极大得到了太原市、乃至全省各界的好评。这种模式融合传统调解和司法流程,从中取长补短,满足了不同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节约司法资源,减轻了群众的维权成本,使纠纷有效化解在诉前、化解在基层。
“如果法院简单处理,可能纠纷没解决好,双方还从此成了仇人。而反之,矛盾解决了,社会和谐了,矛盾双方的幸福感也多了。”晋源区某物业单位的负责人陈明明(化名)谈到太原市两级法院的做法时说道。
采访中,山西晚报记者得知,晋源区一住宅小区物业公司因业主欠缴物业费,将业主起诉。在征得物业公司的同意后,晋源区人民法院将案件转入诉前调解程序。调解员随即联系双方,一一调解。在了解到业主不缴纳物业费“服务不到位”等原因后,调解员又积极同物业公司进行协商,促进物业提高服务水平。经过调解员多次与双方当事人有效沟通,业主同意缴纳物业费。目前,单单晋源区,就有104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案件在诉前阶段得到了有效化解。
近年来,太原两级法院以“中院牵总、多元联动+N项机制”建设为抓手,推动矛盾纠纷源头化解、多元化解,大量纠纷在诉前得到化解。具体做法包括太原中院牵总、高位推动,打造多元解纷“强引擎”;多元联动、凝聚合力,铺就前端共治“高速路”;N项机制、多轮驱动,跑出提速增效“加速度”等。以“N项机制、多轮驱动”为例,即推行以诉前辅导为前提、诉非对接为关键、速裁快审为基础、繁案精审为核心的漏斗式逐层分流解纷16项工作机制,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服务由统办到分流的加速。
谈到太原市两级法院的诉前调解做法,太原市中级人民法院诉前服务中心主任张剑说:“我们的法院,是人民法院,那么就一定要首先为人民、为企业、为各方考虑。大批的案件在诉前化解了,社会的和谐度高了,人民的幸福感也强了,百姓的诉讼成本低了,法院的司法资源也大大节约了。法院一方多些努力,全社会各方受益,这样的好事我们必须倡导,也一定要做好!”
山西晚报记者 任俊兵 梁成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