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卢纶的《塞下曲》其二写的是夜,写将军遇到的一个“小误会”——“林暗草惊风,将军夜引弓”。还有一首也写的是夜,写的就不是“误会”了,而是塞下真正进行的“战争”。
表现战场,夜是非常不错的背景和配角。在人们的印象中,很多经典战役都来自于夜晚,像三国的“赤壁之战”、解放战争的“渡江战役”,在夜色的掩护下,战争有了更加神秘的色彩。同时,也正是因为战争的紧张、焦灼,让夜不再是人们沉沉睡去的“休息时间”。许多描写战场的文章、战争的回忆录,都会有相当的篇幅在描写夜,因为这时人的恐惧达到了顶点,“夜”让战场和人都变得敏感起来。
这是一种特殊的气氛,身在其中的人能感觉到,每个人的表情、自己身上的每一根毛发都能感觉出来,但该怎么下笔呢?人物有轮廓、有语言;故事有来龙去脉、有冲突,这些可以按部就班地写。如要描写气氛,就需要看一下卢纶的这首诗。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卢纶用的第一个方法——是给故事的主人公找一个对照物。
在诗歌中,很多文人爱把自己比喻成美人、花草、树木,这其中有自恋,也有自怜,景色虽美,但也和主人公一样要苦于风雨。像李贺写《南国十三首》:“花枝草蔓眼中开,小白长红越女腮。可怜日暮嫣香落,嫁与东风不用媒。”用花来比喻女人,是最常见的一种;也有像《卜算子·咏梅》:“待到山花烂漫时,它在丛中笑”,用参照物来表达自己志向的。
卢纶用的方法更巧妙一些,是把进行中的故事和实时场景的对照物结合起来。第一句“月黑雁飞高”,夜晚很静,月黑说明有乌云,遮住了月,突然有一只雁飞起,说明了两件事情,一是此时为深秋,大雁飞向高处,是诗人“听到的”,不是“看到的”;二是这样安静的深夜,大雁应该也睡了,为何突然飞起来了,一定是有人经过,打扰了它。雁被“惊飞”了,这就给下面什么人经过留下了一种“静”和“惊”的气氛。
果然这“雁”是有用途的,它对应的是接下来的“单于夜遁逃”。“单于”是敌军的首领,看来这场仗已经把敌军包围,趁着夜色,敌军首领选择了突围。“遁逃”就是悄悄跑,本来是人不知鬼不觉最好,谁知被休息的大雁提醒了战士们,于是“遁逃”变成了“追逃”。这就拉开了“一动一静”的一个开场画面。
今天很多电影导演也惯用这种“找对照物”的手法制造紧张气氛,像贾樟柯在《天注定》里给四个主人公对应了四种动物,他们彼此成为一对镜像,又互相影响。另一位导演管虎更爱用这样的手法,他的电影中或多或少都有一些主人公的“对照物”,既给导演对人物的描写赋予了更多的诗意,又多了一些隐喻。
“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前面写了“惊”的气氛,后面这一句写的是“杀”气。敌军首脑逃跑,那么马上就要上演追击战了,越是这种大的场景,气氛越是凝固的,并不好写。像奥运会开幕式的现场,像边塞古战场决战开始前,时间停止、生命停滞,呼吸都显得多余。要把这种气氛写透,卢纶用了第二个方法——给大环境找一个小局部。
现在这里的大环境是战争一触即发,战士们发现了敌军,准备出击,突然来了一场大雪,这时诗人偏偏不写群体,不写俯视的全景,而是把握住了一个非常小的特写——战士们已经握紧的弓刀上面落满了雪花。时间被暂停了,战斗如何进行?听不到厮杀声,闻不到硝烟味,敌我双方都不是主角,只有雪和弓刀在这无人之境里是主角,它们主宰了杀戮和生存,他们见证着胜利和失败。
如果写一个大场景,是忌讳作者去堆积形容词的,不要一写节日会场就是“旌旗飞舞、晴空万里、欢欣鼓舞、喜气洋洋”,这种词不会给人带来气氛感。每个人的生命经验里是不会有这些词的,你需要给这些“大”找一个“小”来,不如就写会场上一个坐了一夜火车赶来的群众,写一个刚刚换岗的战士,写那个挤到了最前面的母亲,这样每个读者都能想到自己的经历或者自己见过这样的人,气氛会更容易传达。
卢纶给这场突如其来的大雪和追击的战士找到了一个非常局部的点,让武器寒光射中了我们,感觉到了那彻骨的杀气,这就是“塞外”独特的味道。
这是写作的魅力。
著名数学家华罗庚觉得这首诗写得不“真”,他质疑说“北方大雪时,群雁早南归。月黑天高处,怎得见雁飞。”有人为诗人辩解,说在边塞的天气和久居内地是不一样的,八月飞雪是常有的事,卢纶的《塞下曲》是作者的真实见闻,是不应该质疑的。
这样的辩解和华罗庚的质疑其实是一回事,是用论文的方式去理解诗歌等文学作品了。诗歌本身就是诗人加工后的作品,至于真实与否,关键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客观真实,而是是否符合我们每个人的主观真实。“主观真实”才是文学作品的魅力,否则不就成了说明书,还有什么阅读的乐趣。
十八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