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林徽因先生,多少人只知道她是一位受过双重文化教育的绝代佳人,以她的美丽,以她的智慧,以她的学识,以她的成就,成为了光彩照人的一代才女。近读韩石山先生8月出版的新作《碧海蓝天林徽因》,顿觉林先生的形象倏然立体起来。韩先生用大量的史料告诉我,平日所知只是林先生的一角。人们敬重林先生,不惟其作为文人学者方面的杰出成就,更有其在国家处于危难之时表现出的衷肠侠胆,体现出的读书人的品质与气节,以及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
卢沟桥事变爆发时,林先生与丈夫梁思成正在五台山一代考察古建筑,也就是在1937年7月7日这一天,他们发现五台山的佛光寺是中国仅存的唐代建筑。以当时的交通通讯,全然不知道外面发生了什么,直到几天后去了代县,才知道发生了日寇侵华的战事。经大同沿平绥路返京后不久,北平沦陷。基于他们在国际建筑学界的影响,为了不被日本人控制,择机在9月取道天津、长沙举家辗转数千里,历时5个多月南下昆明。当年12月间,在晃县(湖南新晃)一家小旅馆里,发烧中的林先生认识了一批航校学员。抵达昆明后,其中七八个学员在周末或节假日成了她家的常客。由于他们举目无亲、远离家人,毕业典礼都是林先生和梁思成作为家长代参加的。此后不到两年,这几个小伙子几乎全部在空战中阵亡,而这些烈士的遗物,无一例外都寄到了林先生家保管。此情此景,对于曾经以读书写诗研究古建筑为业的林徽因先生,经历的是何等痛彻心扉的心灵撞击与锤炼!
1944年11月,桂林失守,日军直扑四川。此时正在宜宾李庄病中的林先生已做了最坏的打算。到1946年,他们还住在李庄,儿子梁从诫问她:“如果当时日本人真的打到四川,你们打算怎么办?”林先生回答:“中国念书人总还有一条后路嘛,我们家门口不就是扬子江吗?”这看似平静如水的掷地之声,多么的决绝和令人肃然起敬,无论如何想不到出自林先生这样一个病弱女子之口!我们不禁想到文天祥临死之前,在衣带上写了这么几句话“读圣贤书,所学何事,而今而后,庶几无愧”!事实上,在李庄期间,她在美国的朋友曾邀请她去治病,但在她看来,一个有爱国心的中国知识分子不会选择在这个时候离开祖国。
北平和平解放前夕,当她看到解放军夜宿清华园外的马路边,后又派代表到她家请教梁思成,一旦战事不可避免,哪些古建筑需要保护,让梁思成标在带来的地图上时,两口子高兴极了:“这样的党、这样的军队,值得信赖,值得拥护!”新中国成立后,满腔热情的她不顾病体,积极参与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此后又多次建言献策,为保卫古老的北京城耗尽心血。
林徽因先生出身名宦,留学欧美,学养深厚。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因其天生丽质,遭时人妒忌;又因其独特性格,遭时人映射挖苦,但这丝毫不影响她作为一个有“文艺复兴色彩”人物的存在。不论在文学领域、舞台美术和建筑学领域,还是在自我形象和人格塑造领域,她都为世人留下了诸多。历史终不会忘记,碧海蓝天间,曾经有过一个叫做林徽因的女人。
□薛毓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