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1版:山西晚报

A股市场将“冬去春来”

  2022年的A股交易已收官。复盘过去这一年,全球经济遭遇多重冲击,“黑天鹅”轮番上演,资本市场剧烈波动,而A股市场更是颇为动荡。受美联储加息、地缘冲突、疫情扰动等多重不利因素影响,A股市场全年表现一波三折,沪深两市三大指数均出现了较大幅度的下跌。如今,A股市场重回3000点,那么,已经启幕的2023年会给投资者带来怎样的期待?投资者又该如何把握机会进行投资布局?
  A 2022年三大股指全线下跌
  2022年12月30日,A股在2022年的最后一个交易日,沪深指数以小幅上涨收官。其中,沪指收于3089.26点,收涨0.51%,深证成指收涨0.18%,报11015.99点,创业板指高开低走,最终收跌0.11%,报2346.77点。当日盘面上,消费股持续活跃,电商、零售等方向领涨,黑芝麻、佳禾食品等个股冲上涨停。数据确权、文化传媒等板块涨幅居前。
  2022年,资本市场波动剧烈,A股多次打响“3000点保卫战”。相关数据显示,2022年全年,A股三大指数全线下跌。其中,沪指全年呈“W”走势,一季度和三季度为市场风险的急剧释放期,二季度和四季度则均有所“回血”。沪指全年累计下跌15.13%,年线止步三连阳;深成指累计下跌25.85%;创业板指累计下跌29.37%。
  相形之下,在2022年,A股IPO成绩亮眼,融资规模创历史新高,融资额高居全球股市首位。存量上市公司突破5000家,实施注册制的科创板、创业板成为年内IPO融资的主力军,中国企业赴欧洲发行GDR破冰。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22年末,A股上市公司数量增至5067家,市值总量84.86万亿,较2021年末减少约11.67万亿,年内市值缩水12%。
  从行业表现来看,在内外冲击产生的通胀主线下,处于产业链上游的煤炭板块,意外成2022年最“坚强”行业板块;社会服务、综合等传统避险板块年度表现较佳,均实现逆势上涨;通胀主线下的石油石化板块也实现了逆势上涨。其他板块则均处于下跌状态,尤其是以往表现强势的电子板块,在2022年表现疲弱,年度跌幅超过两成,成为表现最差的板块之一。建筑材料、环保、国防军工、钢铁、计算机等板块,同样成为年度表现最弱的几个板块。
  尽管市场总体出现调整,但2022年的A股市场仍然涌现出不少牛股。剔除最近一年内上市新股影响后(即剔除2022年以来上市的新股),2022年仍有超过1100只股票实现上涨,其中,共有158只个股涨幅超过50%。更有49股涨幅超过100%,股价实现翻倍。其中,绿康生化成为2022年A股市场涨幅冠军,年度累计上涨381.32%。此外,西安饮食、宝明科技在过去一年的涨幅亦超过300%。而在剔除最近一年内上市新股影响后,也有超过200只个股股价在过去一年出现“腰斩”,其中34只个股跌幅超过60%。由于可能被实施重大违法强制退市的风险,个股*ST泽达在2022年创下了89.39%的跌幅,成为市场上跌幅最大、股价表现最差的个股。跌幅位居其后的另一只个股*ST紫晶,在2022年的跌幅同样高达89.00%。
B 新年“首秀”迎来“开门红”
  1月3日,A股迎来2023年首个交易日,A股迎来“开门红”。截止到当日收盘,沪指上涨0.88%,重回3100点,报收于3116.51点;深成指上涨0.92%,报收于11117.13点,创业板指上涨0.41%,报收于2356.42点,科创50指数涨2.08%,报收于979.91点。
  当日早盘,三大指数集体低开。其中,上证指数跌0.06%,报3087.51点,深证成指跌0.12%,报11003.05点,创业板指跌0.29%,报2339.98点。其后,大盘震荡回升,三大指数盘中集体翻红。板块方面,信创、软件等板块震荡走高,由于疫情影响,新冠药物相关个股早盘持续强势,消息面上,据报道,蒙脱石散热销,多家药店售空、断货,线上配送也处于断货状态,因此,蒙脱石散概念股全线高开,康芝药业20CM涨停,仟源医药涨超10%,方盛制药、易明医药涨停,华润双鹤、金城医药等跟涨。国防军工、工业母机等制造板块集体活跃;医美板块则出现跳水,消息面上,中华医学会分会发布指导意见,新冠阳性和康复中患者禁止实施任何医美项目。与此同时,酒店、旅游等消费板块全线低迷,农业股持续走低,证券板块陷入调整。总体来看,个股呈普涨态势。午后,三大指数继续震荡拉升,沪指涨近1%重回3100点上方,科创50涨超2%。
  截至当日收盘,统计数据显示,沪深两市在1月3日全天成交额约7888亿元,较上一交易日增量约1848亿元;北向资金尾盘有所回流,合计净卖出6.45亿元,其中,沪股通净卖出21.35亿元,深股通净买入14.9亿元。北向资金成交金额882.82亿元,占A股总成交额11.23%,交易活跃度上升33.5%。大盘资金净流入约94.61亿元。当日,两市股票呈现涨多跌少的态势,两市4249只股票上涨,699只股票下跌,平盘有89只股票。其中,共有160只股票涨幅在9%以上,2只股票跌幅在9%以上。在板块方面,计算机应用、计算机设备、通信服务、通信设备、蒙脱石散概念、数据确权概念、华为欧拉概念、国资云概念等板块领涨;酒店及餐饮、景点及旅游、社区团购概念、免税店概念、预制菜概念等板块下挫。
  值得注意的是,当日港股主要指数亦全线上涨,截至A股收盘时,恒生指数涨超1.7%,恒生科技指数涨超2.1%。另外,在这2023年的首个交易日,人民币对美元汇率在在岸和离岸市场一度双双升破6.89关口。离岸人民币兑美元收复 6.9 关口,日内涨超300个基点,为2022年9月2日以来新高。
C 2023年A股盈利修复可期
  那么,2023年,宏观经济和A股市场到底将会如何表现?从多位专业人士的大势研判来看,2022年制约经济发展的诸多不利因素将在2023年迎来缓解,这将为A股的复苏提供良好的宏观环境。
  在山西证券研究所策略分析人士看来,2022年,A股市场经历了艰难的一年,业绩下修,估值下移,目前,A股整体估值已经处于显著低估区间,2023年国内经济将逐步企稳回暖,国内地产政策和防疫方针逐步放松,有望带动市场预期的修复。短期看,市场出现震荡调整,但市场情绪已经降至冰点附近,随时有望反弹,中长期看,国内流动性和企业盈利均有望逐步好转,美联储紧缩力度将逐渐减弱,近期的调整已经较充分反映悲观预期。
  中信证券人士同样认为,2022年以来,外部地缘风险“黑天鹅”叠加全球流动性紧缩“灰犀牛”导致经济增长预期下行,全球主要权益市场明显走弱。同时,国内经济受疫情反复及地产困境的影响,一直在低位弱势运行,A股的整体估值水平大幅回落,目前处于近十年以来的相对低位水平。2023年是A股市场的“转折之年”,预计上述多重影响因素都将迎来转折。首先,2022年11月防疫政策优化和地产支持发力已明确政策预期拐点,经济逐步企稳回升,改善市场风险偏好;其次,2023年3月预计欧美加息结束,人民币汇率拐点出现并逐步升值,打开估值修复空间;最后,2023年下半年A股盈利拐点出现,增速弹性更大,夯实中期修复基础。随着上述三大拐点渐次出现,2023年A股将逐步聚力上行,延续已开启的中期全面修复趋势,进入二季度后上行动能更强。
  对于2023年的市场走势,申万宏源A股策略首席分析师傅静涛认为,A股行情将呈三阶段推演,一是春季躁动(政策表述期),下行风险可控,后续政策预期发酵有望由点及面,由托底到进击;二是两会后(景气验证期),全球经济衰退主导A股基本面回落,周期项改善的方向非常稀缺,A股仍需震荡磨底;三是二季度之后,以中国居民适应新防疫措施为前提,要持续则依赖于新的经济增长点出现。疫后恢复兑现,足以支撑一波行情,但新增长点的线索并不清晰,2023年年中行情可能不是牛市级别。
  在年度策略展望中,中信建投策略团队则直言,2023年中国迈向后疫情时代,经济走向修复,A股二次见底后处于中期上升趋势,战略上乐观。由于预期经常领先基本面,过程难免震荡反复,预计A股将经历复苏预期、疫情传播、稳增长、复苏验证和中期结构线索确立等多个阶段。同时预计2023年盈利小幅增长,风险偏好有所提振,市场逐步从存量环境中走向增量,指数整体大概率是“小牛市”。
  
D 关键做多窗口或很快开启
  那么,对于2023年的市场,投资者应该如何布局?
  在配置上,上述山西证券人士建议,应紧扣经济结构转型主线,看好具有中长期强成长逻辑、下游需求刚性、短期季节性强提振的标的,如继续延续高景气逻辑的赛道(新能源、军工和信创等)+基本面修复弹性较大的行业(房地产、养殖、高端制造和医药医疗等)持续有望收获较优表现。
  中信证券相关人士则认为,今年1月,全年战略配置期和战术入场期叠加,在全国疫情“达峰”后,将开启关键的做多窗口。首先,1月全国疫情流行期“达峰”可能早于预期,基本面预期迎来拐点后修复空间大,基于基本面和政策趋势判断,1月是A股2023年重要的战略配置期。其次,2022年年末收官的市场成交和估值都明显偏低,今年开年内外资入场共振有望打破存量博弈困局,机构定价权将明显增强,结合市场估值和交易行为分析,1月A股将迎来战术交易层面关键的入场时点。再次,战略配置期与战术入场期叠加,全国疫情“达峰”后观察适应期结束,全年关键做多窗口将在1月开启,A股全面修复行情将由政策预期驱动的第一阶段,切换至业绩预期驱动的第二阶段。在关键的做多窗口开启后,应提高仓位,配置上由去年12月的均衡配置转向偏成长风格,聚焦“四大安全”领域,包括能源资源安全的储能、风光,科技安全的半导体、数字经济产业,国防安全的导弹、航发产业链,粮食安全的种业,同时关注医疗器械、合成生物、工业自动化。
  在国泰君安分析人士看来,行情节奏上,受益于政策放松的银行、房地产板块,以及受益于消费场景复苏的消费板块或将在今年一季度率先上行;进入今年二季度,金融、周期、消费等顺周期板块有望强势;下半年科技行业景气周期拐点有望出现,对应科技板块有望开始有所表现。风格配置上,市场对已有业绩表现或预期业绩会出现实质修复板块会关注度更高,“基于此,我们认为2023年应以盈利风格为主线,以此选择龙头和估值修复板块”。
  中信建投相关人士提醒投资者,2023年的投资,战术上应逢调整布局,把握节奏与结构。随着市场不断进化,量化策略的兴起以及基本面的结构性因素,静态配置单一板块难以“躺赢”,展望2023年,行业景气差异收敛,预计多线索轮动和运动战特征将进一步凸显,抱团单一板块更难成为最优胜出策略。在配置策略上,该人士建议,在景气维度方面,2023年行业景气分为两大线索,一是存在更多预期差机会的低估值低景气板块;二是对于实现2-3年业绩高增的成长板块,以产业周期视角看,更值得关注的方向落于未来2年(即2023-2024年)需求稳定向上且需求复合增速有望维持30%+,仍处于高速增长期的细分行业。投资者应对综合盈利、产业周期、估值分位、机构配置等因素比较评估,中期建议投资者重点关注医药、计算机、新能源运营、半导体设计、券商、风电、光伏等行业。主题方面,2023年或将是主题投资活跃年,可关注渗透率提升、自主可控、国企改革等三条线索。

山西晚报记者 张珍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03期

  • 第2022-12-30期

  • 第2022-12-29期

  • 第2022-12-28期

  • 第2022-12-27期

  • 第2022-12-26期

  • 第2022-12-23期

  • 第2022-12-22期

  • 第2022-12-21期

  • 第2022-12-20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