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年奔跑在田间》陈伟军 著 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
这是一部以“乡村振兴与共同富裕”为主题、聚焦青少年“劳动教育”的儿童文学作品。城市少年顾小森考试成绩优异,却缺少很多课本外的知识,甚至以为“花生挂在高高的树上”。比他大十二岁的姐姐顾晓芸,大学毕业后不顾父母反对,投身老家乡村建设,带动村民致富。为了劝说姐姐回城,顾小森暑假里只身来到乡下。在广袤丰盈的乡野大地上,顾小森不仅学到了课本外的知识,还收获了珍贵的友谊,心灵也得到了成长……
顾小森以为,花生一定是挂在高高的树上,成串成串地垂下来,就像学校连廊处四五月间的紫藤萝瀑布。
他幻想着,花生树的花季也一定有着挨挨挤挤的成片花朵,如锦似霞。等到满树花儿落败的时候,那些可爱的花生们就从枝叶间不约而同地冒出来,在闪耀的阳光下大方地绽出笑容。
尽管顾小森生活在城市里,也从未见过花生长在树上的模样,但他对此深信不疑,直到五年级语文书上一篇课文的出现。
他反复确认着课本上那篇《落花生》里的文字,“它的果实埋在地里”,耳边似乎无数次地响起这句话,随之而来的是教室里的一阵骚动:同学们此起彼伏地窃窃私语着,像是讨论着他们从未听说过的新鲜事儿。顾小森从同学们惊愕且好奇的表情里看出来,和自己一样有着错误认知的大有人在。
坐在前桌的一位同学得意地扬起头,环顾四周,朝着满教室大惊小怪的同学们嚷嚷道:“花生当然是埋在泥土里的,我见过!我还和爷爷一起种过花生呢!”那位同学的脸庞上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对,我看到过从菜场买来的花生沾满了泥土!”另一个声音随即附和着。
他们的声音高亢有力,然而在顾小森听来却显得格格不入。他对课本上的话无从反驳,却对同学的话将信将疑。顾小森从未见过花生沾染着泥土的样子。
妈妈从来不进菜场,她说,熙来攘往、吆喝声和讨价还价声此起彼伏的场面让她无法接受,尤其是鱼腥气和卤煮味交融混杂直冲口鼻的滋味真是不好闻。妈妈对很多事的挑剔与力求完美,简直就是精致与优雅的代名词。
可是,这一点儿也不妨碍妈妈为全家人准备丰富的饭菜,她愉快地将厨房事儿视作精雕细琢的乐事,却又恰到好处地摒弃了油盐酱醋的烟火气。比如,妈妈都去小区楼下那家亮堂干净的品牌大超市,那里的很多食材都经过了工作人员精细的加工处理:青菜永远都是一尘不染、青翠欲滴的样子,胡萝卜、青红椒像是涂了鲜亮的油彩发出艳丽的光泽,贝螺类早已吐净了泥沙、慵懒地伸出如长舌般的肉……
顾小森每次在家里看到的花生,自然也是干干净净的,淡黄色的外表看起来活脱像是憨憨的小娃娃,可爱极了!每当那时,顾小森的脑海里总是浮现出它们挂在树上的情景。
可是那篇课文的出现,证明顾小森的这份幻想是错的。
那时,顾小森下意识地坐直了身子,他在心里对自己说,在这样的情况下,一定要表现得不露声色。就连平日里最要好的同桌皮克凑过来说话,他也只是付之淡淡的一笑。
顾小森的心里闪现着不甘心。是的,他是班长,也是语文课代表。可是,连他都不知道花生是长在泥土里,这可真让他感到郁闷!这远比与三好学生的称号失之交臂更令人沮丧。
当天放学,他悻悻然回家,前脚刚踏进家门,姐姐顾晓芸就留意到了弟弟脸庞上写满的失落。顾小森自小就把姐姐视作可以无话不说的人,眼前这个比自己年长十二岁的人,既像是可以畅所欲言、永远耐心倾听的朋友,也像是能带给他温暖与安全感的“长者”。只有在姐姐面前,他才会将少年的那些心事或小秘密统统说出来。
“小森,课文里说得没错,花生确确实实埋在泥土里。”姐姐脸上的笑意如花绽放,柔和的声音动听极了,她继续说着,“可是,你不觉得你想象中的情景特别美吗?如果世界上有些事可以改变,那我也想看看花生挂在树上的样子呢,那一定和你幻想中的一样有趣!”
在姐姐的这句话里,顾小森瞬间笑了,嘴里像是被塞了一块久久不化的蜜糖。顾小森喜欢姐姐这样对他说话,他也因此对姐姐充满着无穷无尽的信任与依赖,但同时他也在害怕着一件事。
前不久,妈妈要好的同事们来家里小坐,他们朝着落落大方的顾晓芸上下打量,无一不投射出欣赏的目光。聊天的话题总是不知不觉地围绕着她。
“真快,当年你家小森刚出生那会,晓芸也只不过是个小学生,没想到一眨眼工夫就快大学毕业了,在实习吧?”
“真是越长越漂亮了。等工作一落定,就该考虑找对象的事儿啦!”
姐姐羞红了脸,却又不得不应付着他们七嘴八舌的话。
在父母或旁人眼里,顾晓芸也曾经是个孩子,她也有过不谙世事、天真烂漫的孩童时代。然而,在顾小森的认知里,姐姐始终是个能够为他遮风挡雨的大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