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艺文

行走笔记——一个上党女儿游走长治的深情记录

女娲炼石天台山

  远古时期,上党地区诞生了四个神话,女娲补天是其中之一。
  《淮南子》曰: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焱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苍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这是史书中关于女娲补天最早的文字记载。
  带着对神话的喜爱,带着对女娲的崇敬,我去寻找她曾经炼五色石的地方。
  距长治县城西北13公里,有一个上郝村,村西有天台山,世人称那里曾是女娲炼石补天处。
  我有幸邀请到了长治市博物馆的专家郭生翃同行,车行半个小时后,在一个好心人的带领下,我们找到了天台山。
  山脚下,举目西眺,一片荒凉,看不见葱茏的山,不过是一堆堆黄土,一块块梯田,最高处一个土堆立在我们眼前,玉米杆虽已枯黄,依然倔强站立,不肯倒下,走过这一块块田地,便可到达我远远便眺望到的土堆,我们知道,如果方向没错,这就是无影堆了。清光绪《长治县志》载:天台山,县城西南二十里,四周平坦,日出入无影。一名望儿台,台上不容瓦砾,间有抛掷于上者,邻近居民必有灾誛。也就是说,这儿就是“日出入胥无影”的地方,后来相问,才知道,只有夏至这一天,不管是早晨、中午还是傍晚,这儿都没有阴影。今日不是夏至,我们不奢望看得见“无影”的盛景,只要看见这个土堆,知道它就是无影堆,足够。
  还余丈许的距离,专家郭生翃忽然弯下了他的腰,我们急忙聚到他的身边,他捧起了一小块瓦片来,惊讶地说道:“你们看,陶片,粗纹、渗沙、有气孔,是新石器时代的陶片。”我们都兴奋了起来,分头去找,田里、土堆上,到处都散落着这样的陶片,不一会,我们拣起好多,郭生翃高兴地把它们聚拢在一起,正面、侧面、反面,反复地拍照,他在给这些陶片断代的同时,给我们讲解这些陶片的区别,有新石器时代早期的、有春秋的、有汉的、有唐的,我们听得如醉如痴,他说:“这是一个大发现,又一个新石器时代遗址。”
  在无影堆的侧剖面,清晰可见夯土的痕迹,郭生翃又说:“这个无影堆,不管有没有影子,定名为祭坛,应该是准确的。”
  站在土堆上,再往下望,是圆形的夯土一层层地叠起,目前看,有点UFO的形状,当然这肯定不是外星人的杰作,但我猜想,在汉文化中对数字"9"有着不一样的感情,那么这个祭坛应该是从山脚下往上一直叠了9层。
  望着蓝天白云,手握着陶片,思绪已经进入了时光隧道:从盛唐开始,到汉,到西周,到远古洪荒,去追寻祭祀的踪影,去追寻女娲的足迹。
  传说盘古开天辟地,女娲用泥创造了人类,后来水神共工和火神祝融大战,共工败,向擎天柱不周山撞去,霎时天就塌了一个大窟窿,洪水泛滥,人类陷入了灾难之中。女娲见她的儿女们遭受灾难,决定炼石补天,选来选去,选中了天台山这个地方,炼成五色石以后,众神仙帮女娲补好天,人类逃过了劫难。女娲补好天之后,将鞋内积土磕在地下,就形成了无影堆。人类为了纪念她的功迹,就在这无影堆上设祭坛,人们就在这祭坛上,一圈一圈亦舞亦歌,大祭司举剑指天,念念有词,说着我们听不懂的卜辞。摆上这些粗纹陶罐,摆上炎帝带人们种植的五谷,祭告女娲,保佑他们风调雨顺、人畜平安。从新石器时代到春秋到汉到唐,在几千年的时光穿梭中,女娲其实一直都在。她斜倚石而卧,长发垂腰,目光慈祥地望着她所创造的人类,在她的脚下生息繁衍。女娲享用他们的祭祀,也尽其所能地护佑他们战胜艰难险阻,一代又一代地生存下去。
  既是女娲补天处,当有女娲庙。果不其然,在天台山脚下,有女娲庙一座,当地人叫“奶奶庙”。天台山下还有一座“白云寺”,年久失修早已坍塌,在这废墟中,还是可见元代瓦,专家说,明清还进行过大幅翻修,当地的一个大娘给我们刨出了一个石碑,上记载:白云寺不知始于何年何代,于道光二年重新修葺。再古远的事情,百姓们记不得了,只说是白云寺在文革前,还香火鼎盛。白云寺与补天处有什么关联无法考证。
  尽管女娲补天处,国内多有争议,但我们的陶片、祭坛、寺庙,足可以佐证。
  带着依然兴奋的心情,我们离开。山脚下,我伫足回望,还是一片荒凉,但那个“无影堆”却神圣而美丽了起来,仿佛女娲就坐在上面,目视着我们这几个探寻历史的人,来了,又远去。极目所致,我觉得这里才真正恢复了远古洪荒的本真,比人为创造开发出的地方,更接近本质。
  不管这个新石器时代遗址,是否会发掘整理,我想,女娲将永远延续着她的故事。

王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1-16期

  • 第2023-01-13期

  • 第2023-01-12期

  • 第2023-01-11期

  • 第2023-01-10期

  • 第2023-01-09期

  • 第2023-01-06期

  • 第2023-01-05期

  • 第2023-01-04期

  • 第2023-01-03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