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是农历癸卯兔年。
“兔”字最早出现在殷商甲骨文中,属象形。字形像蹲着的兔子,长耳短尾之态也。汉许慎《说文解字》:“兔,兽名,象踞,后其尾形”,大意为:“兔”是一种野兽的名称,它的字形像蹲着的样子,字形的后部像兔子的尾巴。
“兔”与12地支中的“卯”对应,汉代王充《论衡》说:“卯,兔也”。段玉裁解释说“卯为春门,万物已出”,故就四季而言,“卯”意味着浓浓的春意;就一日而言,“卯”代表着破晓的黎明(凌晨5一7时)兔跑出窝觅食,故称“卯兔”,其充满着无限的活力与生机。
《春秋》说“玉衡星散而为兔”,认为兔子是天上星星的化身。兔子早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就与人类有密切的关系。在我国殷墟的妇好墓出土有玉雕兔,为商代晚期作品;在山西曲沃的晋侯墓出土的兔尊,为西周时期作品。
商代以来的玉兔,商周青铜器中的兔首、兔纹和兔尊,神秘的敦煌壁画隋代“三兔共耳”纹样,唐“月宫镜”镜面上的图案是嫦娥翩翩起舞和玉兔捣药的形象,唐三彩和巩县窑的兔耳罐,宋代的兔毫盏,明代的兔纹织锦……还有那只在月宫捣了几千年长生不老药的勤劳玉兔,兔子的形象早已深入国人心中。
兔子在我国民间为祥瑞之物,寓意为月亮的精灵,月亮别称“兔魄”。兔神话最早见于屈原《楚辞·天问》:“厥利维何,而顾菟在腹?”意思为:对月亮有何好处,顾菟在月亮的肚子里?在长沙马王堆西汉墓帛画中绘有月牙形状的月亮,月中有白兔与蟾蜍;在汉画像石里,常常能见到兔与蟾蜍在月轮之中。
“玉兔捣药”是家喻户晓的古代神话。晋代傅玄《拟天问》“月中何有?白兔捣药”;李白《古朗月行》“白兔捣药成,问言与谁餐”;杜甫《月》诗有“入河蟾不没,捣药兔长生”。
《淮南子》中提到“玉(遇)兔呈祥”“蟾宫折桂”;古书《瑞应图》记载:“赤兔上瑞,白兔中瑞”“王者恩加耆老则白兔见;赤兔者,王者德茂则见”。传说山西浮山县在唐朝时称作神山县,在其西南隅9次出现洁白美丽的“玉兔”,高祖李渊曾下诏书建“玉兔观”,到武则天时,改为“玉兔寺”来祭祀。
民间兔文化也融合了各类民俗文化内涵,“兔儿爷”“兔神”等文化崇拜源远流长。
《帝京岁时纪胜》记载了京城人中秋节月下卖“彩兔”的习俗;《燕京岁时记》也记载了京城人“兔儿爷摊子”的习俗。
兔具显赫身份。在民间艺术里,“兔儿爷”形象为身着大将军行头的蓄须威严之长者,威风凛凛地骑坐于老虎背上。
兔民俗文化在晋冀陕甘流传甚广。如正月点起兔花灯,传新有后;元宵传送兔吉灯,求子绵延;清明梁悬兔寒燕,消食祛病;端午绣制兔香包,驱毒祛邪;中秋摆供兔儿爷,祈佑吉祥;佳日面兔结良缘;要富除夕贴盘兔等。
在山西古代窗花剪纸中有“玉兔闹白菜”的纹样。“玉兔”(“兔子”谐音“吐子”)喻“多子”;“白菜”谐音“百财”。共谐“百子百财”的隐喻。
在山西民间古霍州,大年初一时,未育女子定要吃下用白面蒸的双吉兔,祈盼早得贵子。
山西浮山人办喜事时,女方要做12个面兔和12个面蛇,放置在枕中陪嫁;另外还要用红绳系好一个面兔和一个面蛇,挂于胸前走进男家。
“蛇盘兔,必定富”“蛇盘兔,辈辈富”,“蛇盘兔”作为山西吕梁地区的一种民俗,寄托了婚俗吉祥、追求富裕和缅怀祖先的愿望。
陕西洛川女子出嫁时,多绣制兔围裙穿在身上,同喜花相映,祈盼早日得娃;男方家把4个面兔置放于炕四角,新婚夫妇要唱《拉枣歌》:“新媳妇上了炕,踏了四角儿女多”。面兔和歌词在这时都成为有形有色的喻子文化。
在绘画史上,有很多艺术家喜欢画兔。
伴随2023癸卯兔年,99岁“画坛怪侠”黄永玉设计创作“癸卯年”特种邮票:第一枚蓝兔子“癸卯寄福”;第二枚“同圆共生”描绘了三只兔子首尾相接,奔腾不息的场景,展现了生命的灵动、生机与温情。
可爱的兔子是乡愁的记忆,是年味的讯息。
上世纪50年代末期,兔子的形象被上海冠生园食品厂冠名为“大白兔奶糖”商标,商标图案是一只跳跃奔跑状的大白兔。“大白兔奶糖”承载着几代人的记忆,可以说是中国第一代国产奶糖的代表,伴随着一代代中国儿童成长。
上世纪70年代,农村家家户户饲养成群的兔子,成为那个年代家庭经济的一大来源。
我国神话中的嫦娥奔月,与之相伴的就是玉兔。我国首辆月球车,更是以“玉兔号”命名的。“玉兔号”是中国在月球上留下的第一个足迹。
近日,在山西新绛县“砚都”,国家级非遗绛州澄泥系列生肖兔砚,省级非遗绛州“石雕兔”,扬眉“兔”气迎兔年,远销新加坡、日本和韩国等。
2023年央视春晚吉祥物“兔圆圆”跃新春;春晚主视觉标识“一片吉祥红,瑞兔化草书”,“卯”字如开门之形,兔形跃动向上,卯兔跃开春门,一派生机盎然。
□刘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