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糕,就是油炸的糕。山西老家的油糕,主要是黄米面做的,有时又叫黄米油糕,跟饺子一样,也是大众美食。逢年过节,迎宾待客,油糕是“压轴”主食之一,大年初一中午尤其如此。
做油糕的黄米,是黍子去壳之后的俗称。黍子是五谷之一,颗粒很小,约一二毫米。亩产也就一二百斤,不利于售买,多供日常食用。
黍子一般又黑又亮,非常光滑,用手一掬,多会溜走,难握几粒。捧撤之间,手感滑滑的、凉凉的。
黍子去壳之后,多呈金黄色,故改称黄米。因为去了壳,形体又小了一号,也不像先前那么光溜了。黄米磨成粉,就成了用来炸油糕的食材,也叫糕面。
将糕面加少许水,放在笼屉中蒸二三十分钟,趁热揉成面团。因为太烫,所以一边揉面,一边得用凉水降温。
揉好的面团叫做素糕,已经可以分食,但吃素糕的人不多,一般都进行油炸。
先将素糕团分成许多小块,包上事先准备好的豆沙、红糖等馅,捏成一个个形状超大的“饺子”,然后放进沸腾的油锅。一般用胡麻油,各种色拉油不太适合。
糕一入锅,立刻热气升腾,状似翻江倒海,随着油炸表皮的清脆声响,糕香立刻生成,向四周扩散,很快就会飘到屋外,就连间壁邻居也能闻到。
出锅的油糕,通体金黄,布满大小不一的气泡,外焦里嫩。用筷子夹起来,咬一口,皮脆、肉嫩、馅儿甜,让食客眼噙羡、口流香,很快就会吃得肚胀腰圆。
油糕是晋北、陕北人待客最好的食物之一,当年陕北人民就用“热腾腾的油糕”欢迎工农红军。时至今日,在我的老家,每逢大年初一,家家户户除了早上吃饺子之外,还会在中午吃油糕,共庆团圆,共祈美好。盖糕者,高也。新年吃油糕,祝愿来年万事顺达,步步高升。
□李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