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3年,我在太原27中高二班上高中,春季刚开学,校团委就向团员青年发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以实际行动纪念毛主席提出“向雷锋同志学习”的号召十周年。
团员同学们积极响应,各想奇招,总想有些新意。上马路帮老大爷推平车、拾马粪、厕所挖蛹、灭蝇都是当时初中小学的常规活动。后来,校团委提出了要立足学校学雷锋,开展“一帮一、一对红”的学雷锋活动和做好人好事相结合。我们团支部召开团员大会群策群力,结合班里的实际,开展了“先进同学和后进同学”,学习好的同学和学习差的同学结对子活动。每个团员和入团积极分子都有帮助对象,努力做到发扬优点、克服不足、互帮互学、“又红又专”。
同时,根据实际情况,我们还开展了学雷锋做好事活动。心灵手巧的团干部赵慷和王一民同学看到教室的桌凳有的已经损坏,就主动带着斧子、锯子、钉子、水胶等工具,利用星期天和放学后修理课桌凳子,几天下来卯榫松动、“缺胳膊短腿”的课桌凳子就都结结实实了。团员赵蓉英、郭付保利用自己的美术特长,课余时间出黑板报,图文并茂。团员们个个争先,学习雷锋做好事蔚然成风。
一天,我骑车下学回家,在宿舍院里碰上了70多岁的闫大爷,瘦弱的身躯挑着两只不大的水桶往家走,不远的路程还要停下脚歇一会儿。闫大爷是老红军,湖北人,走过长征,受过伤,落下了后遗症。我也没多想,放下自行车就帮大爷把水担回去了。当时我就跟大爷说,以后我帮您担水。
闫大爷的斜对面住着一家军属,我们尊称二嫂。二嫂是一位小学老师,还带着三个孩子,二哥是一位部队基层指挥员,每年只能探亲一次,住上几天。一天碰上二嫂,看她一手提着水,一手还牵着两三岁的孩子。我想,一家是帮,两家也是帮,就是几分钟的事,于是,每天帮闫大爷挑满水缸,再给二嫂家里挑,最后给自己家里挑。就这样,一直持续了近两年,直到毕业后下乡插队。
担水看起来简单,其实坚持也不易。中午放学回来,吃了饭就拿起了水桶扁担挑水,中午没时间就晚上挑。水管离家里有二三百米,一天要挑四五担,遇上雨雪天气,路上泥泞湿滑,难免举步难行。特别是院里停水,就得到街上挑水,有五六百米远,有时还得排长队,几趟下来,肩膀压得生疼。偶尔头疼感冒,身体不适,还得请弟弟们帮忙,不能“断顿”啊。
后来,二嫂给学校写了封表扬信。学校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到宿舍院进行了了解,把我树为学雷锋的典型,我们团支部和我的事迹还参加了太原市教育系统举办的学习雷锋同志先进事迹展览。其实,这些活动也是对我们吃苦耐劳、顽强毅力的锻炼和奉献精神的养成。
梁建军(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