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子夜

对现实最深切的观照

——评《中国地理标志成案研究》

  观照现实是法学最鲜明的特征和最重要的使命。法学不同于其他学科,其主要是以解决现实问题为方向,构建理论体系则退居其次。再精美的制度,再复杂的理论,也要放在现实中检验一下,从现实中找出问题,在现实中寻找方案。《中国地理标志成案研究》即旨在解决中国地理标志法律问题,通过对近年来各地法院审理的中国地理标志纠纷案件进行归纳和分析,总结了地理标志纠纷案件中所出现的问题和值得借鉴的经验,提出了具有可操作性的解决方法。
  成案研究是从现实出发最好的起点。地理标志是指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他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我们所熟知的沁州黄小米、金华火腿、舟山带鱼、西湖龙井等带有地名指向、标示较高的产品质量的标志就是地理标志。地理标志不属于某一个人,而是一个地区同一产品经营者的共同财富,需要共同维护;地理标志能帮助消费者高效地分辨产品质量,做出消费决策。但是,大多数人,甚至大部分非知识产权领域的法学研究者,都不熟悉,甚至不了解地理标志。这无可厚非,因为我国明确立法保护地理标志的时间并不长,仅有20年左右。
  通过地理标志领域领军学者赵小平的《中国地理标志成案研究》,我们会讶然发现,这种认识的不足不仅阻碍了制度的推广和完善,更带来了现实的巨大损失。尤其是涉及对外贸易时,书中销售假冒法国“波尔多”葡萄酒而获刑的经营者的教训就令人警醒。现实的损失更体现在相关行业对于地理标志资源的不充分利用上,山西的“沁州黄小米”案就是典型。地理标志是一个国家重要的知识产权,它具有重要的经济价值,并且能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产品众多,也是地理标志商标数量最多的国家之一。完善地理标志制度,推动公众了解地理标志,意义非凡。
  成案研究是走向现实绝佳的路径。虽然我国施行的并不是判例法,但以往的案例并非毫无意义。
  首先,成案展示的不仅仅是发生过什么,而是展现了制度与现实融合的过程,能够帮助我们重新理解现实和未来。从这个意义上说,成案不仅是过往,更是一种资源。《中国地理标志成案研究》没有简单地整理有关地理标志的案件,而是对个案进行了深入的挖掘,并对中国地理标志案件整体进行了分析。地理标志与通用地名如何区分,对国外地理标志的近似翻译是否侵权,普通商标如何与地理标志区分……这些问题都是案例背后的深层次问题,需要从案例出发,超越案例。可以说,这些判例,在赵小平的地理标志理论的熔炉中提炼一番后,展现出全新的价值——不限于具体的案件事实,而是地理标志制度本身、制度背景等的整体图景。
  其次,正如德里达所说,一切存在都是以不存在为自己存在的前提,正是通过与不存在的对比,存在才得以凸显。已有的案例是一种存在,有其成果,也有其不足。其不足,就是不存在。对于地理标志制度这种新的事物,赵小平凭借深厚的理论功底,挖掘出为人所忽视的不存在的部分,将之与存在的成案对比,找出了我国完善地理标志制度的路径。《中国地理标志成案研究》从更为宏大的角度审视了中国地理标志制度的不足和完善路径,基于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国家政策和《中欧地理标志保护和合作协定》签署的国际背景,提出制定高位阶的专门法的建议,值得考虑。
  中国的地理标志制度有很多含混之处,而现实有更多含混之处。正如《中国地理标志成案研究》中指出的,世界上有地理标志专门法保护和商标法保护两种模式,而中国因为是在加入世界贸易组织的过程中才逐渐建立的地理标志制度,所以两种模式兼有。有的时候,两个并不比一个好。要完善地理标志制度,现实是不得不面对的。从案件出发,而非从理论出发,或许正是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正途。相关的研究者或许可以沿着这条道路继续前进,发现更多的成果。

□郭向南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2-28期

  • 第2023-02-27期

  • 第2023-02-24期

  • 第2023-02-23期

  • 第2023-02-22期

  • 第2023-02-21期

  • 第2023-02-20期

  • 第2023-02-17期

  • 第2023-02-16期

  • 第2023-02-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