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文物专家的图示,我们到黎城西井镇去找明朝的一座塔,趋车前往,要路过洗耳河。
知道洗耳的典故吗?
传说:上古时代的尧,想把帝位让给许由。许由是个以不问政治为“清高”的人,不但拒绝了尧的请求,而且连夜逃进箕山,隐居不出。当时尧还以为许由谦虚,更加敬重,便又派人去请他,说:“如果坚不接受帝位,则希望能出来当个‘九州长’。”不料许由听了这个消息,更加厌恶,立刻跑到山下的颖水边去,掬水洗耳。许由的朋友巢父也隐居在这里,这时正巧牵着一头小牛来饮水,便问许由干什么。许由就把消息告诉他,并且说:“我听了这样的不干净的话,怎能不赶快洗洗我清白的耳朵呢!”巢父听了,冷笑一声说道:“哼,谁叫你在外面招摇,造成名声,现在惹出麻烦来了,完全是你自讨的,还洗什么耳朵!算了吧,别沾污了我小牛的嘴!”说着,牵起小牛,径自走向水流的上游去了。
洗耳河在黎城西井镇洗耳河村。洗耳河村的名称由来已久,这条小河是从一个大大的泉眼涌出的泉水,清澈明净,空灵地流向远方,百姓皆知这是洗耳河,他们在这里一代一代地生存繁衍,却不知道历史上曾经有许由这么一个家伙,也不知道许由给他们带来了什么。
清康熙《黎城县志》载:县北70里有小溪曰颍,尧时许由于此处洗耳。同时还记载:许由墓在县北70里晒布崖下。清光绪《黎城县续志》载:箕山晒布崖在县北80里彭庄,晒布崖世传为高辛氏之宫女,采木灰木织火浣龙须,织布以供仙裳,于此晒焉,山上有三仙姑庙。
我们驱车路过今日的彭庄,车拐西行,才到今日的洗耳河边,这些地名皆是可考的。将这些碎片连接起来,可这样注解:在黎城县的北面有条名颍的小河,许由曾于此洗耳,许由死,葬于离此不远的彭庄晒布崖下,如许由墓是可考的,那么洗耳河也是毫无疑义的了。驱车再前行200米,我们去探寻一个和尚的最终归宿。
我们是幸运的,一问“和尚塔”,山里人都知道。
山间再无路,我们下车步行,转两个弯,走过一片空地,便可看见“碧空禅师塔”。这座小小的塔隐藏在山林的中间,若没有人指点,我们无论如何也不会发现这处所在。
塔在最初就是一种坟,佛教用来存放舍利或者骨灰,也可藏经。这座塔不大,由须弥座、塔身、塔刹三部分组成,通高5.5米,塔基平面呈六角形,边长0.8米,占地面积1.5平方米,塔身呈圆形石鼓状,刻有“临济二十五代碧空禅师觉灵”,塔基面上刻有铭文。
由塔基的铭文我们可知,碧空禅师是禅宗的高僧,他圆寂于弘治十二年,也既1499年。给大师建塔的弟子有名有姓有记载的有数十人之多,可想而知,碧空禅师在这一方水土中,是一位得道高僧,弟子们为了能给禅师以长久的香火,遂化缘建塔。此地有塔,按理讲,该有寺,不然,碧空禅师在哪里参禅念佛?铭文中依稀有“白岩寺”字样,陪同我们前来的朋友说,白岩寺不在此处。
禅宗,汉传佛教宗派之一,始于菩提达摩,盛于六祖惠能,中晚唐之后成为汉传佛教的主流,也是最主要的象征。碧空禅师所在年代是1499年往前的若干岁月,大致属明朝中期,也正是禅宗的成熟期,当时的僧人唯以念佛坐禅为务。
环顾山间,鸟啼莺鸣,水流淙淙,即使是千年后我们寻来,也有世外桃源之感。处于山中,俗念全无,即便没有明心见性,也觉心境空明,何况千年前的深山,定是美丽至极,碧空禅师有双慧眼,他发现了这个地方,在这里参禅念佛,暮鼓晨钟。
也许在某一天,也就是弘治十二年的四月吧,那天阳光普照,洗耳河俏皮地流淌,把阳光折射成五彩缤纷,映照到整个笔架山,碧空禅师梦到了许由,两人还有过一段关于儒与释的交谈。之后,碧空禅师顿悟成佛,悟得了禅宗祖师惠能禅师的真谛,快乐地涅槃,前往佛国。在这之前的一些日子,他曾经留下话语,佛在召唤我,我还在这条洗耳河边点化众人,因为“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
于是就有了现在的碧空禅师塔,至于塔下是禅师的真身还是舍利,我们不得而知。
伴随着洗耳河的叮咚声,我们原路返回,冥冥中很想与许由进行一段对话:
许由,你为什么不愿做官?如果尧以天下相让,那说明你具备了一定的才能,如果你的才德超过了尧帝,那何尝不是民众的幸福,如果你才具不及尧帝,你认为尧是在讽刺你吗?几千年前,你在想些什么?尧给你九州长,还是看中你的才能,你去做总比交给一个庸人要好吧?你一人的修身怎比齐国平天下的德?何由洗耳?你到此处洗耳,之后还在此处长眠,历史只记下了你的名字,皆由你特立独行地洗耳,可是你枉费了你的才能。历史的记录,交给了每朝每代的人去评价。
别了,远古的许由,别了,大明的碧空禅师,无论你们是谁,又做了什么,你们都选中了这样一个让人明心见性的地方,让我们这些凡夫俗子殷殷地心向往之。
王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