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难忘的知青岁月

  •   1968年的秋天,北京、天津等地的老三届初、高中毕业生一批批地来到山西雁同地区志愿插队。当时我们本地在校的师生会在火车站、汽车站、公路旁,热烈欢迎这些朝气蓬勃、充满活力的知识青年。那时还是学生的我思索着、梦想着要是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该有多好、多光荣。两个月后的一天,也就是1968年10月24日,我竟也成为了一名插队下乡的知识青年,当时我刚满17周岁。
      下乡后的第一个春天,老农民在前面扶犁耕地,我跟在后面播撒玉米、豆类和土豆种子。休息时,知青们会把村里与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们脱下来的老羊皮皮袄穿在自己身上试一番,想看看它到底有多暖和。夏天锄地时,是锄了一遍又一遍的谷子、高粱、玉米地,胡麻、莜麦、绿豆地,还有山药蛋地。最初,知青们锄地根本分不清左把子、右把子怎么拿锄头,总是一会儿左手在前,一会儿右手在前,样子很笨拙。到了秋天,我们和农民们一起割小麦、胡麻、莜麦,掰玉米,起山药、萝卜。等到冬天还有农田基本建设等干不完的农活,深挖土地,修渠打坝,出牛羊圈里的粪。当时大家总结了一句顺口溜:“一出勤三送饭,一出工埋头干”。
      在一年四季面朝黄土背朝天的艰辛劳作中,有一件让我终身最难忘的事,就是雨天出工给玉米地施化肥。每年七八月份只要沥沥拉拉下起连阴雨,村书记就会让全村160多个劳力和32名知青全部出工。
      一天早上不到7点,我就头顶草帽,上身套了一件厚厚的棉袄(因为没有雨衣)去了地里,薄薄的夏裤很快就被雨水打湿了。其实就是有雨伞也派不上用场,因为一只手打伞另一只手不能干活。大家把两条裤腿卷到膝盖上,穿一双有带子的布鞋,腋下夹着自己的洗脸盆,跟大队长兵分三路出发。队长照顾知青们,把大家带到离村不太远的玉米地。我们用脸盆盛着化肥走在两行玉米苗中间,一小把一小把地把化肥撒在玉米的根部。只要老天爷下个不停,我们施肥的农活就不能停。干完一块地再到另一块去施肥。
      五个小时雨中施肥结束后,再看知青们,一个个都被淋成了落汤鸡。我的棉袄被雨水浸湿,足有十几斤重,脱也脱不下来,脚下的鞋子被泥糊得看不清是否还穿着。就这样,等待我们的没有温水澡,没有热姜茶水,更没有炖肉蒸馒头的饭菜。只有自己从井下现吊上来的井水,拿着盆盛上水,从头到脚冲三四次,先冲干净身上的泥水,换一身干燥的衣服,再吃上一份少油多盐的煮白菜与玉米面窝头后,倒头就午休了。奇怪的是那年头儿知青们也很少因为在雨中干活而感冒发烧。到了下午或第二天照常活蹦乱跳、义无反顾地出工干活。这就是我们知青在农村经风雨见世面,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中最真实、最难忘的经历。
      如今回忆起那段时光,我忘不了村庄里那逶迤的羊肠小路,清新的带有羊粪味的空气;忘不了清晨农家小屋顶和树梢上各种鸟儿的鸣唱,日暮的炊烟散入夕阳余辉里的美景;忘不了农村新鲜的瓜果蔬菜和吃起来别有滋味的粗茶淡饭;更忘不了干农活时村民们对我们的关心和指导,以及在生活上的爱护和帮助。那时,每天大家加班加点干十三四个小时的农活,一起动手建设新农村。
      1973年9月我考入了大同一所医学专科学校,结束了五年的知青生活。但那是一段我人生中最难忘的经历,也是我一生中最宝贵的精神财富,同时也大大地丰富了我的阅历。
      在农村,我学会了干多种农活,不仅磨炼了我能战胜各种困难的意志,也培养了我做任何事情认真严谨的作风,我养成了爱惜每一粒粮食的好习惯,最最宝贵的是乡亲们淳朴善良、真诚待人的高尚品德至今仍深深地感染着我。那五年的知青岁月中有许多许多的事深深印在我的心中,那景色迷人的小村庄几次在我梦中出现,那里乡亲们的音容笑貌还时不时浮现在我的眼前。
      我很想有一天大家能再相聚。

    王子妙(大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3-28期

    • 第2023-03-27期

    • 第2023-03-24期

    • 第2023-03-23期

    • 第2023-03-22期

    • 第2023-03-21期

    • 第2023-03-20期

    • 第2023-03-17期

    • 第2023-03-16期

    • 第2023-03-15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