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版:往事

仁义镇的赶集记忆

  我的家乡在灵石县的最南端,太岳山的半山腰,与霍州接壤。刚解放的时候行政上归二区管,二区所在地就是仁义镇。
  仁义镇处于仁义河下游,地势平坦,自然也就成为了仁义河流域及周边的物资交流集散地。久而久之,每逢农历的三、六、九,镇上就会举办集市。
  在农耕时代,赶集是人们生活中十分重要的一件事。在集市上人们可以交换各种各样的农副产品、农具、工具、种子、农资、家畜、家禽,还有山珍野味、土特产品……可谓是包罗万象,人们互通有无。有时,镇上还会举办更大一些的物资交流大会,这时就会有晋剧演出以及杂耍技艺,还有许许多多的信息交流,甚至走亲访友,聚会谈天,也是青年男女谈婚论嫁,谈情说爱的极好机会。
  我们村到仁义镇约有10公里的路程,到仁义镇赶集需要两小时。人们常常吃过早饭,呼朋唤友地相跟上,带上要卖的货物,揣上钱,再带上干粮——饼子或馒头。节俭惯了的农人,即便是赶集,也舍不得下一顿馆子。
  赶集就是过节,大人小孩都兴高采烈,三五成群的人们陆陆续续从山岭间的小道上汇集到官道上,流向仁义镇。仁义镇的外面有一片开阔地,那是牲畜交易市场,来自各地的人们可以挑选自己需要和中意的家畜,牙行们来回穿梭,在买卖双方间说合。衣襟下面的交流充满了神秘感,与牲畜交易市场伴生的还有钉掌的、打铁的、卖饭的、配种的、买卖饲料的……
  镇子里有一条先南北后拐弯东西走向的街道,青石铺路,两边店铺林立。小时候印象极深的是街口有一家饼子铺,一位年长的老人在经营,人称二黄毛饼子铺。饼子有圆的、有牛舌的,他的饼子做得非常好,数十米外就能闻见香气,再配合上独特的打饼子时擀面杖与案板碰撞发出的敲击声,让人心神荡漾。饼子五分钱一个,孩子们总会吵闹着要买一个尝尝。
  街面上有经营各种商品的店铺,基本上是农村人生产生活所需要的东西,大到生产资料,小到针头线脑、文化用品、布匹面料,店铺里散发着经营物品特有的热闹的气息。赶集的人们熙熙攘攘、来来往往、进进出出,一派繁荣祥和的景象。
  这是我十几岁时的记忆,后来到县城上学,再后来到外地读书,工作后留在了太原,就再也没有机会去仁义镇赶集了。后来有了超市、电商、网购,许多地方人去村空,想来这个曾经繁荣的传统集市也衰败了。
  快70年过去了,乡村集市的记忆挥之不去,慢慢地凝滞成了一份涩涩的乡愁。

杨靳葆(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4-25期

  • 第2023-04-24期

  • 第2023-04-21期

  • 第2023-04-20期

  • 第2023-04-19期

  • 第2023-04-18期

  • 第2023-04-17期

  • 第2023-04-14期

  • 第2023-04-13期

  • 第2023-04-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