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六月有事,故回了趟老家。订动车票,收拾东西,不到半小时,已坐上高铁。
在高铁上,一到山西老家的界地,成片成片金黄的麦浪涌入眼帘,大地一片黄灿灿,真的是“风吹麦浪芒种时,喜庆丰年舞妙姿”,连麦秆都在风里摇曳起舞。
下了高铁,鼻子就被麦浪的香味占有,这是成熟麦子的味道。记得小时候为了帮助大人们收麦,学校还专门放麦假,让在学校的孩子们回家帮大人收麦。
收麦印象最深的就是早上5点多天刚亮,大人们拿起收麦工具,戴好草帽,去麦地里收麦。直到中午,大人们为了避暑、吃饭才回家。小伙伴们会把桌子、盘子、碗端好、放好,等大人洗涮完一起吃。那个时候收麦都是靠人工弯腰一刀一刀地割,再一摞一摞地抬到马车上。我当时年纪小,看着一望无际的麦田,心想,这什么时候能收完呢?小时候的烦恼真多,可这对大人们来说,反而是丰收的喜悦,大人们在麦地里一边聊着家常一边收割麦田,时间就在镰刀声中一刀一刀地溜走了,马车上的麦剁也越摞越高。
麦收好了,下来就是晒麦,把麦装在大麻袋里,等早上把麦倒在空旷的院里,摊开,然后用篱笆把麦分摊均匀,最后大人们让我们用自己的小脚把麦厘好,厘成均匀的U型,厘好后,每半天就得翻一回麦,一天下来脚底板都是麦子发白的印记。到了下午,太阳挂得老高时,收麦任务就开始了。小孩子们把麻袋准备好,大人们拿着工具把麦子铲成一推,垒成小土堆,再一铲子一铲子地往麻袋里面送,等麻袋装满,再用绳子把口扎住,这样一麻袋麦就装好了。就这样反反复复把麻袋装满,院子里麦子收拾干净,收麦的活儿就在一天中结束了。剩下的时间就在晒麦收麦反复的活动中进行,直到麦子晒干可以给国家上交为止。
那个年代,还有每家每户给公家交粮的政策,家长拉着拖车,装满粮食,送到镇公所的粮库之中。
我因工作的原因常年在外,但是每到麦子成熟的季节总会想起老家收麦的场景。有人说过,人总是觉得以前的事很美好,但那时也有痛苦的时候,你或许已经把不好的给过滤掉了,留下了美好的事。是啊,那个时候收麦或许对小孩来说是繁重的活儿,会很累,但现在回想起来,那是多么甜蜜的负担。老家现在种麦的已经很少了,即使有种的也都是机器收割,收割完直接倒在粮仓里,等吃的时候再晒再洗。村里留守的都是老人小孩,也再没有往日农田繁忙的景象。
走过一片麦地,不由得拍下一张照片留念,再摘一粒麦穗在手里,用手把麦皮捻了捻,用鼻子闻了闻,还是小时候麦香的味道。一株小麦,变化出扎根在每个人记忆里的味道,不变的是回归本心,不忘初心。
□郭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