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端午时节和知青一起吃馏米

  1976年,我在太原南郊区小店公社红寺村插队,我负责知青的食堂管理工作。要过端午节了,正是农忙季节,知青都不能请假回家过端午,我们就想让这些十八九岁、远离父母的知青在端午节时,能感受到一点节日的气氛。
  我们食堂有4个人,除了村里的石大爷做厨师外,其余3人都是知青,两男一女。我们几人商量,端午节伙食应该有点过节的样子,让大家减少一些思乡之情,安心劳动。
  吃粽子吧,知青有六七十号人,费工夫,也没人会包,要是能做顿馏米,也就是江米凉糕,也好。于是我就向村里分管知青的副书记做了汇报。很快,队里给每个知青分了1斤江米。江米解决了,我们又买了些红枣,这时有人提出,最好用粽叶铺底,馏米就有了粽子的味道。
  那年月,粽叶没地方买。石大爷说,小店南面离村十来里有片芦苇地,去那里打些苇叶(粽叶)也不难。那天,吃过早饭,石大爷他们在食堂把江米拣干净、泡上,又挑选好了红枣。我和一名男知青骑上自行车,过了小店,一路向南找去,终于发现了一片芦苇地。
  我们把自行车停在路边锁好,就钻入芦苇丛中采摘苇叶。靠路边的苇叶都是灰尘,叶子也小,我们就继续往里走。打苇叶也不容易,用劲慢,叶子拽不下来,用力偏了就撕下一条,不能用。慢慢的我们才品住劲,掌握了要领。
  芦苇地里密匝匝的,一丝风也不透,闷热难耐。苇叶像小刀一样划在脖子上、手背上,汗水一渍,生疼。我们在地里挑选粽叶兴致正浓,就听到一声断喝:“打苇叶的站住!”
  看田的来了。我们想跑,根本不可能,地里芦苇密,跑起来很困难。而且你一动,芦苇就动,外面高处看得清清楚楚,巡田的就喊,“往东面跑了,拦住,又向南了……”一会儿,我们就缴械了。
  两三个大汉,穿着黑布衣服,头上箍条羊肚白毛巾,腰里系条黑布带,背后布带上别把镰刀,这就是巡田的人,我们乖乖被押回了他们生产队。回了队里,少不了被治保主任呵斥、询问,说这是偷盗、破坏生产之类的。我急忙说,我们是红寺村知青,就是过节想给知青做馏米,也不知粽叶不让打。好在村里核实了我们的身份后,说,娃娃们也不容易,都是一个公社的,以后打粽叶和村里说,拿上你们打下的回去过端午吧。粽叶是打上了,一路上也感到做得不妥,特别沮丧。
  端午节那天,我们提前蒸好馏米,晾凉,还做了锅汤面,大锅菜里虽然没肉,还是加了些粉条,算是改善生活。凉糕米软、枣儿甜、粽叶飘香,一股粽子的味道,每人一份。知青打饭时都特别高兴,我们心里积聚的不快也就烟消云散了。

梁建军(太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6-27期

  • 第2023-06-26期

  • 第2023-06-21期

  • 第2023-06-20期

  • 第2023-06-19期

  • 第2023-06-16期

  • 第2023-06-15期

  • 第2023-06-14期

  • 第2023-06-13期

  • 第2023-06-12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