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经的发生是子宫内膜增生、分泌,在没有受精和孕卵着床的情况下内膜衰萎、脱落而发生的出血。月经不调是女性常见妇科疾病中的一种,临床表现为月经期紊乱和经期出血量、颜色、质地异常等,以及伴随月经周期出现明显症状为特点的一类疾病。患者不仅在生活和工作上受到约束,在心理上也会产生焦虑和抑郁以及急躁等不良情绪。除此之外,月经不调也是造成不孕的原因之一。
月经不调的原因
西医认为,女性月经不调主要与丘脑和垂体功能失调有关。具体而言,外界环境的变化、生活压力的增大、不良的生活习惯、女性自身的身体素质等都会引起月经失调。当然一些疾病因素(如子宫肌瘤、子宫内膜异位症、子宫腺肌肉病等),药物因素(避孕药)也不能排除在外。
中医认为月经不调主要是内外因共同作用。内因是指脏腑功能失常,血气不和,冲任二脉损伤以及肾-天癸-冲任-胞宫轴失调,而外因包括了寒热湿邪侵袭、内伤七情(喜、怒、忧、思、悲、恐、惊)、房劳多产、饮食不节、劳倦过度。
月经不调的临床表现
月经提前:一般情况下,女性月经周期正常,但突然出现月经周期提前7日以上,甚至半月一次。
月经推迟:平时月经周期较为规律,但突然发现月经推迟7天以上,周期超过35日。
经期延长:月经周期正常,但会发生经期延长的情况,超过7天以上。
月经量增加或减少:月经周期基本正常,有些女性在经期内的失血量多于80毫升或者不足20毫升,甚至出现点滴即净的情况,需要进一步警惕是否身体出现状况。
闭经:正常月经建立后月经停止6个月,或按自身原有月经周期计算停止3个周期以上。
伴随症状:最常见的是痛经,严重时疼痛难忍。还可能有头晕、乏力、贫血、腰膝酸软、乳房胀痛、经前烦躁等。
月经不调的日常护理
饮食调理——
月经有经前期,行经期、经后期、经间期四个不同时期,生理特点各不相同。中医讲究辨证施膳,对月经不同时期以及不同体质进行辨证饮食指导。经前宜疏,可饮月季花、玫瑰花茶;行经时宜清淡,经期第一至二天可吃姜炒鸡肝或猪肝,忌吃生冷、苦寒、收敛之物;经后宜补,桂圆、党参之物最优。气虚者多食血肉食之物;阴虚血热者可选用地黄粥或清炖甲鱼汤;阳盛血热者可选用鲜藕粥;血热口渴者,也可饮用鲜藕汁;肝郁血热者,选用月季花粥或用佛手泡茶饮用。血虚者多食血肉有情之品,可服用当归粥补益气血。血寒者多食鱼、肉、蛋、乳类和新鲜蔬菜,忌食生冷瓜果、凉拌菜及酸涩食物;肝郁者可选用月季花茶,也可用橘皮泡茶饮。
简言之,行经时、虚寒证及月经过少者忌吃生冷、苦寒、收敛之物。气血虚弱者平时应加强营养,多食血肉有情之品。血热、月经量多者忌食辛辣、温燥、助阳之品。痰湿重忌甜腻之物,可常食化痰之品,如苡仁、海蜇、海带等。肝郁气结宜食橘子、金橘饼。
生活调理——
经前、后可进行适当的运动锻炼,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运动方式,比如慢跑、瑜伽等。慢跑能够改善呼吸,同时降低经期时子宫的压迫感。瑜伽有利于女性调养气血。
行经时注意休息,避免重体力劳动或剧烈运动,不宜浸渍冷水和游泳。注意经期卫生、预防感染,保持外生殖器的卫生清洁,选择柔软棉质的内衣裤,勤换勤洗。保证充分睡眠,避免熬夜和过度劳累,保证生活规律,禁止盆浴及房事。坐卧起立时,动作要缓慢,切忌过快过猛,防止眩晕跌仆。注意保暖,避免肢体受凉。
情绪调理——
女性在行经前后,情绪变化较大,这与女性的生理特点关系密切。如果不注意经期的情志调摄,则会导致月经不调。
如何在月经期间调整不良的情绪?中医上有“情志相胜法”,其实按五行生克乘侮的变化规律,用一种情志去克服和纠正另一种偏胜的情志。《素问·阴阳别论》所说“怒伤肝,悲胜怒”“喜伤心,恐胜喜”“思伤脾,怒胜思”“忧伤肺,喜胜优”“恐伤肾,思胜恐”,这就是以情胜情,也叫情志调节法。女性经期忧思愁闷不解时,可故意使其勃然一怒,进而从忧思愁闷中解脱出来。
音乐疗法也是调畅情志不错选择。古代医家根据人体的生理节律,利用乐曲“宫、商、角、徵、羽”的不同调式,创造了“五音导引”疗法,以作用于人体心理而影响机体内脏功能活动,达到治疗疾病,特别是心身疾病的目的。现代研究也认为,音乐可舒缓紧张的情绪,缓解疲劳,陶冶情操,非常适合月经期女性保持心理平衡。
月经不调是一种常见病,一旦发现,建议专科及时诊治,禁止自己滥用激素,激素应用不当会出现严重的并发症,也可以寻求中医中药的帮助,中医的方剂及针灸穴位治疗月经失调在临床实践中效果较好。
山西省中医院 李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