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外媒报道美国总统拜登开始使用呼吸机来治疗长期存在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当地时间6月28日,80岁的拜登在对媒体讲话时,脸上呼吸机的绑带印痕清晰可见。
无独有偶,43岁的霍启刚被诊断出患有严重的失眠障碍和中度睡眠窒息症,睡眠时每小时窒息18—19次。
近年来,睡眠问题成为人们关注热点,那么,困扰拜登和霍启刚的“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窒息症”到底是什么?山西晚报记者采访了学科专家,为大家支招如何“睡得好”。
A 睡眠呼吸暂停会引发多种疾病
山西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脑病科副主任医师赵敏介绍,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睡眠窒息症也称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SA),是指在睡眠过程中气道受阻,呼吸暂停和低通气频繁发生的现象。其临床表现为夜间打鼾、频繁惊醒,严重的还会出现白天嗜睡、记忆力下降,甚至诱发一系列心血管病等。“据统计,在睡眠障碍这一大类疾病,发病率最高的是失眠,第二高的就是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如果出现打呼噜声音特别大、夜间憋醒、夜尿繁多、晨起头痛、频繁发作的夜间心绞痛等情况,都有可能是OSA。”
据相关数据统计,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患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OSA在男性中的患病率高达14%,20年间增长了3.5倍,在女性中的患病率增加2.5倍,升至5%,严重危害人们的健康。患者除了有窒息的风险、影响睡眠之外,长远看还容易造成器官损害,诱发高血糖、高血压等多种并发症。”据赵敏介绍,相关研究显示,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高血压的发生率为50%—90%,重度患者中50%患有冠心病,同时还增加脑卒中尤其是缺血性脑卒中的发作风险。此外,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患者糖尿病发病率也有明显提高,且与老年痴呆,心律失常和呼吸系统疾病等慢病直接相关。
据赵敏回忆,她曾接诊过一位患有严重高血压的患者,最初诊断时就认为其居高不下的血压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有关,但患者由于个人原因一直没有接受正确的治疗。“一段时间后,这名患者出现了脑出血的情况。”赵敏提示,典型的夜间顽固性高血压、夜间反复出现的心绞痛、难以控制的血糖等,这些症状可能都与患者的睡眠呼吸暂停有关。
多数人对于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认识不足。“很多5、6岁的孩子也有这样的问题,腺样体肥大就是儿童的睡眠呼吸障碍,儿童肥胖、上呼吸道反复感染等都是这个病的诱因。而长时间的睡眠呼吸障碍,甚至会影响孩子的生活学习与生长发育。”赵敏说。
B 佩戴呼吸机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手段
对于成年人来说,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的发病原因有很多,只要是导致呼吸道狭窄或闭塞、影响呼吸中枢的情况都可能增加患病的几率,主要影响因素包括六大类。赵敏详细介绍:“第一就是肥胖,我们常说的‘小下巴、短粗脖’这样的体型,部分有遗传因素,一部分是人到中年后身体发福而出现,这其实不是一个好现象;第二是年龄因素,随着年龄的增长,呼吸道的肌肉会松弛,虽然我们看不到,但可能会对呼吸道造成一定的阻塞;第三是性别影响,年轻时该疾病男性多发,女性在绝经后发病率会直线上升;第四是上气道解剖异常,比如鼻腔阻塞、扁桃体肥大、悬雍垂过长或过粗、咽腔狭窄、咽部肿瘤等;第五是饮酒和药物影响,这里需要强调的是,有些人患有OSA且伴有失眠,患者可能会吃一些安定类的药物,这些药物会导致患者出现肌肉松弛,大大加重猝死的风险;第六是其他疾病,比如胃食管反流及神经肌肉疾病等。”
赵敏表示,在日常门诊中,OSA患者并不少见,但轻重程度可能有所不同,多导睡眠监测(PSG)是国际公认的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症诊断金标准。“诊断时,多导睡眠监测至少发现夜间血氧明显下降,伴有呼吸暂停和低通气,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指数)小于5为正常,5—15是轻度,15—30是中度,30以上就是重度了。一般来说,当AHI指数大于15时就要引起足够重视。因为病症发生于睡眠期间,所以很难被家人和自己发现。当病人出现睡眠呼吸暂停问题而憋醒的情况时,AHI指数通常已经达到了30多,属于重度睡眠呼吸暂停。”赵敏说。
如果确诊为轻、中度呼吸暂停,治疗过程中主要以去除上述诱因为主,比如减肥、戒酒、防止过度劳累等,睡眠时采取的体位为侧卧,大部分人在侧卧时症状都会明显改善。“如果上述方式可以减轻症状是最好的,如果不能减轻,那就要佩戴呼吸机了。一般情况下,中、重度的患者都建议佩戴呼吸机,我们称为‘持续正压通气治疗’。每晚睡眠时,患者至少要佩戴4小时以上,可以有效降低猝死的风险。通过佩戴呼吸机,患者整体内分泌慢慢的就正常了,体重、体型有可能会逐渐向好。此外,局部呼吸道异常需要通过对症的手术进行治疗。”赵敏强调,最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还是佩戴呼吸机,有些患者在手术后仍需要佩戴呼吸机治疗。
C 专业监测才能确定睡眠质量
根据中国睡眠研究会等机构联合发布的《2023年中国睡眠健康洞察报告》显示,全国有七成以上的受访者存在失眠问题,近半数人不满睡眠现状。赵敏介绍,如今受各方面压力因素影响,出现睡眠障碍的人越来越多。“睡不着、睡不醒、睡得多、睡得少,这些都属于睡眠障碍。”如何衡量睡眠质量的高低?睡眠不好又该如何改善?赵敏给出了自己的建议。
睡眠障碍人群要想“睡得好”,首先可以调整睡眠环境,比如消除噪音干扰,避免强光线刺激,保持室内安静,温度控制在20-22摄氏度为宜,这都有助于改善睡眠;其次要规律作息,平时要养成良好的生活作息习惯,不要过度劳累,每天按时起床按时睡觉,不要熬夜;最后要合理膳食,平时要保持清淡饮食,避免进食辛辣刺激性食物,避免饮酒,睡前可以适当喝点热牛奶,有助于改善睡眠。值得一提的是,体力活动的确有助于睡眠,但活动的时间却很有讲究,午前的运动有助于促进睡眠,但下午3点以后高强度的运动却会升高中枢体温,不利于进入睡眠。所以,有入睡困难问题的人,最好不要在晚上安排高强度的体育运动。
“人的睡眠周期一般分为四个阶段,包括N1、N2、N3和REM睡眠,比例分别为2%—5%、45%—55%、13%—23%和20%—25%。N3阶段相当于深度睡眠阶段,在这段时间不容易被叫醒,可以让身体恢复和成长。”赵敏表示,每个人对睡眠的需求量是不一样的。根据国际卫生组织(WHO)公布的数据,平均睡眠时间在6—7.25小时/天的人群最为健康、平均寿命最长。但需要注意的是,6—7.25小时/天是一生中的平均值,并不需要刻意要求自己每天都要睡到那么长的时间。“一年四季中,人的睡眠量是有轻微波动的。我们常说‘春困秋乏,睡不醒的腊十八’,可见冬春季节是人体睡眠需求较多的时间,所以人的睡眠时间是有波动、有弹性的,千万不要背上‘我需要睡够多少个小时才能健康’的思想负担,更不要为了刻意追求睡眠时长而服用药物。”
现如今,很多人会通过佩戴智能手表或手环来监测自己的睡眠,这一方式准确度高吗?“很多病人带着手环上的数据来看诊,说自己的深度睡眠只有20分钟、半个小时等,肯定是没有睡好,十分焦虑,而焦虑又可加重失眠,导致症状的恶性循环。其实,最准确的诊断方法还是PSG监测,因为PSG监测包括心电图、肌电图、眼动图、胸式和腹式呼吸张力图、鼻及口通气量、体位体动、血氧饱和度等多个通道的生理信号,一个简单的智能手表或者手环是不可能做到这么精确的,如果怀疑自己的睡眠有问题,还是要来医院进行检查。”最后,赵敏提醒,生活中要注意打呼噜与睡眠呼吸暂停的区分,若发现异常,及时前往医院就诊,发现病因,尽早干预。
山西晚报记者 柴旭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