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来临,孩子们相约玩水,又凉快又开心。同时,暑假期间也是安全事故多发的时段,近期就发生了多起孩子溺水事故。
7月4日-6日,山西晚报记者走访了山西消防、游泳教练以及部分学生和家长,提醒大家应该远离野外水域。
外地多发溺水事故
7月1日,广西南宁,一名8岁女童为救落水同学,不幸溺水身亡。6月26日,河北邯郸代召乡3名小学生在河渠溺亡。6月24日,山东菏泽,鄄城县富春镇有3名少年不慎溺水,有多名热心群众下水营救,最终1人被救起,另外2名少年不幸身亡。6月22日,广东惠州,一名11岁小男孩跟随爸爸到东江一处沙滩玩水纳凉,爸爸仅一会儿工夫没照看到,孩子便不幸溺水身亡。
众多溺水事故,让很多家庭难以承受。然而,依然有一些野外水域,有人在水里嬉戏。
为什么不能去野外游泳呢?游泳馆一位游泳教练表示,野外水域情况复杂,水下杂草、暗流、废弃物品等,都容易造成致命的危险。“暑假期间,我们的游泳班也比较多,强调最多的就是让孩子们不要去野外游泳,尤其是初中生、高中生,他们容易逞强,学会游泳就想去野外试试本领,我们不建议这样做。”
教练还表示,即使在游泳馆内,也应该注意以下几点:一是游泳时不要逞强,不要打闹、潜水、跳水等,不然救生员很难判断是真的发生了溺水,还是自己在玩闹。二是游泳时最好结伴同行,遇到突发情况可以相互照应,下水前要做好热身,不然容易导致肌肉受伤或者抽筋等现象。
山西晚报记者走访省城多家游泳馆发现,他们都配备了救生员、心脏除颤仪,救生员基本都有过人工呼吸、水域救援等基本常识和操作的培训。
多个学校放假前强调禁止野泳
据人民网舆情数据中心发布的《2022中国青少年防溺水大数据报告》显示,我国每年约有5.9万人死于溺水,其中未成年人占95%以上,约5.6万人,溺水是青少年意外身亡的头号杀手。
初高中学生溺亡率高,占比46.9%,这一人群有充分自我行动力和一定的决策权,部分青少年游泳技能有限或者对自身游泳技能过度自信、未能充分认识高危行为的严重性、缺乏安全意识、渴望获得他人认同等自身原因,让他们更加容易出现溺水高危行为,从而发生溺水事故。
因暑假期间是未成年人溺水的高发期,每到暑假放假前,太原市各个中小学都会跟老师和学生强调防止溺水,安排远离野外危险水域的安全讲座或者让家长签署安全承诺书。
7月3日晚上,山西省实验中学开展了一次《预防安全教育工作》的线上家庭教育直播讲座,内容是珍爱生命,防止溺水,远离野外水域;游泳时应该注意哪些事项;树立安全意识,加强自我保护,杜绝游泳溺水悲剧的发生。此外,安全讲座特意提到了“六不准”:不准擅自与他人结伴游泳,不准到不熟悉的水域游泳,不准私自下水游泳,不准在无家长或教师带领的情况下游泳,不准到无安全设施无救援人员的水域游泳,不准未经过救援培训的人员水中救援。
家长和学生都表示,他们基本不会去野外游泳,毕竟安全第一。山西晚报记者走访过几名曾在汾河里游泳的市民,他们说在野外游泳,一方面是为了视野更加开阔,感觉很刺激,另一方面不用花钱,也不受约束等。
溺水的表现是什么?该如何自救?
山西消防每年都要进行常规的水域救援演练,最大程度保障水域救援能力。同时也提醒,关于溺水方面有些误区,家长和孩子们需要提高警惕。
会游泳、水性好的人就不可能溺水?不一定,千万不要因为会游泳,就放松警惕。疲劳、抽筋、空腹等,可能会使人无法正常游泳,导致溺水;在海边、河边等野外水域,水草、碎石、淤泥、激流都可能导致意外发生。
手拉手就能救起溺水者?当身边有人溺水时,很多人第一反应会是伸手去拉。但形成“人链”后,一旦有人因体力不支而打破“平衡”,就会让很多人落水,导致悲剧发生。
戴上游泳圈就能“保命”?因野外水域存在大浪、高温、漂浮杂物等情况,充气游泳圈并不能在下水游泳时有效地保证使用者的安全。
一般发生溺水时,有以下几种表现:头在水中,嘴巴在水面;后仰张大嘴呼吸;闭眼;过度换气;双腿僵硬;只游不动;有爬梯子动作等。
溺水时该如何自救?消防部门提醒:第一,尽量保持冷静,不将手举过头顶,不拼命挣扎,放松全身,去除重物。第二,仰泳露鼻,屏住呼吸,头向后仰,面部向上,使口鼻露出水面。第三,深吸浅呼,呼吸时注意吸气要深、呼气要浅,双手和双腿有规律地拂水,如遇漂浮物一定要抓紧,同时向周围求救。遇人营救,积极配合,切勿惊慌抓抱救援者。
当同伴落水怎么办?不要慌乱,第一时间大声呼叫,寻求救助,同时拨打110或119报警。寻找身边的漂浮物抛向溺水者,如救生圈、木板、绳索等。寻找竹竿、树枝等递给落水者,也可以把衣服打成绳结抛给落水者,救人时要趴在地上降低重心,以免被拉入水中。不能直接跳下水施救,更不能手拉手施救。未成年人没有足够的能力不要下水救溺水者,以免发生群死群伤的悲剧。
山西晚报记者 宋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