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乡村里的老太原人午饭时,总愿意端碗到村中的一个固定场地去扎堆儿吃饭,这个场地就叫做“饭场”。
乡村饭场的位置依时而择,天热时在背阴处,天凉时在向阳的墙根下,未必有人召集,全靠自发形成。其实饭场的用途就是一个谝侃,“边吃边聊”也是昔日乡村百姓生活中的一种交流。
饭场没有餐桌,没有凳子,来的人或靠墙而蹲,或依树圪蹴,或提块半头砖,有的干脆脱掉一只鞋子垫坐于地,边吃边说、谈笑风生、无拘无束。饭场上的话题多是家长里短、天南海北或古今中外,但顿顿少不了以“吃喝”为主题的彼此调侃,加之用老太原话说来,既形象生动,又风趣诙谐。
那个年代,每家的饭菜无甚差别,玉米面或红面是主食,咸菜、葱、蒜是副食,所以饭场“晒饭”并无穷富之嫌。但老太原人却用种种幽默的表达,在粗茶淡饭中传递出了一种共同的价值观和普遍的社会认知。
见有人端着一碗满如小山包似的饭碗,众人便打趣:“卖碗的没给你捏了个沿沿,舀上这来满,快顶住鼻尖尖了。”老太原人比较讲究盛饭,如果盛饭过满,有悖于“满招损,谦受益”的常理。别的地方对此叫“碰鼻尖”,老太原人却借物夸张,形容卖碗的没有标个刻度,也隐晦地指出了盛饭人的不知足。
如果有人吃得快、吃得猛,饭场上的人也会笑谝:“慢些些吃哇,谁和你抢的吃了?”有的惊叹:“一霎霎就把冒尖尖的一大碗煮疙瘩咥进肚里个啦!”更有甚者说:“跟上饿煞鬼啦,吃的勿啦(那么)快。”被笑谝的人,不甘心被讥笑,免不了回一句:“你吃饭是细圪嚼烂咽,俺们是狼吞虎咽。”其实,在那个缺油少食的年代,哪个人吃饭的速度也不慢。
有人吃饭稍慢了,饭场的人也会笑谝:“彻彻地(快快地)吃吧,不用勿地(那么)细圪着烂咽啦!”“吃得还要瞌睡了呢!”有人吃得少会说:“看你细人人(小孩子)似的,勿来来大(那么点大)的火烧(烧饼)才吃了半个。”谁家的米汤熬得稀,也会遭到调侃:“你家的米汤能影(音yi,意思是如水面般可形成倒影)见星星啦!”遇到“乡村葛朗台”,大家免不了会说:“老汉,天生就是受罪鬼,顿顿吃两根剔八姑,不知道他攒下勿的些些(这么多)麦子做甚呀?攒得沤粪呀!”话里话外对抠门的人多了几分嘲讽。
有人还编了几首饭场的顺口溜:“你爹你妈你爷爷,粥儿拌汤擀尖尖(读“juejue”),谁做来?俺姐姐,甚的菜?茄子菜。在何里(哪里)吃来?在街门圪廊廊圪蹴着。”太原清徐南面有首顺口溜:“吃甚饭来?抿圪蚪。谁做来?俺家奴儿。在哪个吃来?廊门口儿!”
这些乡村俚语,集中反映了那个年代人们的生活环境和水平,短短的午餐时间,人们就在吃吃喝喝、说说笑笑中完成了乡村规则的建立,达成了乡村生活中共同的社会认知。
彭庆东(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