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千两茶曾广受大同市民欢迎

  •   旧时或现在,人们管经营茶叶生意的店面,都习惯称为茶叶铺,而茶叶铺的牌匾也多以“某某茶庄”最为常见。
      从上世纪20年代到大同解放前,大同城内先后出现几家茶叶商号,这些茶叶铺往往开设在大街或繁华的商业区,如:过去东街(现称和阳街)的“广丰茶庄”“三义兴茶庄”,大南街(现为永泰街)的“一和功茶叶店”“钜源泰茶叶店”,北街(现为武定街)的“广丰仁记茶庄”“永康茶庄”,西街(现为清远街)的“仁记茶庄分号”等。
      过去茶叶铺的经营范围比较单一,只卖茶叶和茶叶筒,多数不经营茶具。一般来说茶叶铺不拘大小都要兼顾附近的茶馆、澡堂子和杂货店。每个茶叶铺都有跑外的,带着小包装的茶叶样品,到附近的堂、馆、店推销茶叶。全城大多数茶馆、澡堂、旅店、戏院等处,也都会代销茶庄的茶叶。有的茶叶铺还预备了茶壶、茶碗,有顾客来买茶,一定会招呼客人先品尝品尝,觉得好再买。一些茶庄还抓住闹市的特点和逛街人的习惯,或早开门,或晚关门,中午也不打烊,以方便顾客上门买茶。
      过去茶叶的最小包装叫一包,在使用16两秤的时候,一斤茶叶会被分成80包,也就是说一包茶叶相当于2钱,这2钱茶叶仅够顾客沏一壶茶。这些小包茶叶,主要是为那些整天喝茶叶末儿的人偶尔待客而用的。另外,澡堂、茶馆、书馆等地方对小包茶叶的需求量也很大。小包茶叶一旦有订货,整个茶叶铺的工作人员就需要一齐动手,进行分装,这时茶叶铺里弥漫着的茶香,也会袅袅地飘散到大街上。
      说到茶叶的香味,就得谈一谈茶行独有的一条规矩了。过去的茶叶铺对工作人员有严格的要求,比如吃住在柜上的学徒,许多店铺严禁他们把个人的洗漱用品放到柜台里,更不能放到茶叶库房,不准使用芳香型化妆品,就连洗脸用的香皂都严格限制。原因只有一个,就是因为茶叶吸附性很强,很容易串味。
      解放战争时期,有一种“千两茶”(即一卷茶,净重为老秤一千两),在大同和雁北地区销路颇佳。清宣统元年(公元1909年)开业的大同“广丰茶庄”就卖这种茶。“千两茶”的产地在山西榆次、太谷等地,是茶叶中较为廉价的,适合大众消费。“千两茶”的最低价每市斤3角左右,解放后几十年中,价格波动幅度没有超过1角。尽管每经营五六斤“千两茶”的利润只抵得上经营1斤好花茶的利润,但如果放弃了“千两茶”,就等于失去了大同的茶叶市场。“广丰茶庄”就是凭借着坚持销售这种利润低、销量大的茶叶品类在大同市场站稳了脚跟。
      侵华战争期间,日本帝国主义曾把掠夺中国茶叶作为在国际市场换取军备武器的手段,茶叶货源也因此一度紧张。即便如此,当时的“广丰茶庄”也克服了重重困难,满足了顾客对“千两茶”的需求。

    刘印军(大同)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7-11期

    • 第2023-07-10期

    • 第2023-07-07期

    • 第2023-07-06期

    • 第2023-07-05期

    • 第2023-07-04期

    • 第2023-07-03期

    • 第2023-06-30期

    • 第2023-06-29期

    • 第2023-06-28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