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出生在农村,从小就看到乡亲们喜欢在房前屋后、地角田头种些蚕豆,直观印象是蚕豆对生长环境要求不那么高。蚕豆开花时,花冠白色,具紫色脉纹,与绿叶相映衬,在田野间别有一番风韵。成熟时,荚果肥厚,豆粒躲藏在里面,多呈绿色。
直到进入农业大学,从大学植物学老师那里,我才真正认识蚕豆。原来,蚕豆又称罗汉豆、佛豆、川豆,为豆科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植物。因其豆英状如老蚕而得名“蚕豆”,恰如明代李时珍所说:“豆英状如老蚕,故名蚕豆”。又因其相传为西汉张骞自西域引入,故又称胡豆。江南一带,喜欢在立夏时食蚕豆,因此又称蚕豆为立夏豆。蚕豆在一些地方还有俗称,如温州人俗称蚕豆为槐豆,宁波人则习惯叫蚕豆为倭豆。蚕豆,在我国栽培历史悠久,主要分布于四川、云南、湖南、湖北、浙江、江苏等省,花期一般4至5月,果期5至6月。
蚕豆,虽然出自平常的田间地角,但一些文人墨客对蚕豆喜爱有加,还不惜笔墨加以颂扬,如宋代释行海在《暮春词》中写道:“雨洗樱红蚕豆绿,金衣公主可怜谁。”宋代舒岳祥在《小酌送春》中吟道:“翛然山径花吹尽,蚕豆青梅存一杯。”就道出了暮春初夏,蚕豆、青梅同时成熟可采的景致。清代汪士慎在《蚕豆花香图》中吟道:“蚕豆花开映女桑,方茎碧叶吐芬芳。田间野粉无人爱,不逐东风杂众香。”清代蔡云在《吴歙》中写道:“清梅松脆樱桃熟,新麦甘香蚕豆鲜。鸭子调盐剖红玉,海狮入馔数青钱。”在诗人笔下蚕豆是初夏餐桌上的美味之一。著名作家汪曾祺在《食豆饮水斋闲笔》中流露了对蚕豆的喜爱。
学农的我知道蚕豆品性,是入馔的好食料。蚕豆入口软酥,沙中带糯,柔腻适宜,美味可口,既可作主食,又可制菜肴;既可为主料,又可作辅料,且咸甜皆宜。在烹调中,蚕豆可炒、拌、烩、炝,且皆可调制成美味。烹调时,蚕豆应挑选当季新鲜货,以颜色翠绿、形状饱满、豆肉较为结实的为佳,这样烹制出来的蚕豆菜肴既好看,又美味。在家里,我喜欢下厨将蚕豆烹调出花样来,如鲜蚕豆炒肉丝、韭菜炒蚕豆瓣、雪菜炒鲜蚕豆、蚕豆炒虾仁、香椿拌蚕豆瓣、爆炒蚕豆,等等,是我家餐桌上的时令菜肴,就令平时挑食的女儿,也喜欢上这些蚕豆美味。从平常逛超市中得知,蚕豆除鲜食之外,还可晒干供食用,如干蚕豆可深加工为多种零食,如怪味胡豆、茴香豆、五香豆、蚕豆罐头、蚕豆酱、蚕豆豆奶、兰花豆、水煮蚕豆等,皆为人们喜爱的消闲食品。
这些年,我游历了许多地方,品尝过不少以蚕豆为主料烹制的地方美味,如浙江菜中的“火腿蚕豆”,利用早熟的嫩蚕豆,同金华火腿同烹,红绿相间,清香味醇;四川菜中的“蒜泥蚕豆”,用蒜泥、酱油、芝麻油、味精、红油调制成蒜泥味汁,淋在煮熟的嫩蚕豆上,拌匀即成,咸鲜微辣,颇开胃口。自从读了鲁迅先生在《孔乙己》一文中所写的“茴香豆”之后,每当去古城绍兴旅游时,总要品尝一下当地以蚕豆加工而成的“茴香豆”,这“茴香豆”豆肉熟而不腐、软而不烂,咀嚼起来满口生津,五香馥郁,咸而透鲜,回味微甘。此时,吃一碟茴香豆,喝点绍兴老酒,别有一番滋味。
有趣的是,蚕豆与立夏节气关系密切。这不,江南在立夏前后,几乎家家户户吃蚕豆,不少人家还将蚕豆跟大米饭一锅煮,称为“蚕豆饭”。蚕豆饭作为立夏前后的传统美食,各家有各家的烹煮方法,有人喜食糯米,有人喜欢粳米,有人加点五花肉,有人加点火腿,食材配比不一,不过蚕豆是必备品。在这方面,浙江宁波人对蚕豆饭烹制颇为讲究,以适量的咸肉、大米、新鲜蚕豆瓣烧煮而成,鲜香咸合一,具有正宗的宁波风味,食之别有风味。
当然,蚕豆具有一定的食疗价值。祖国医学认为,蚕豆味甘性平,具有健脾,利湿之功用,治膈食,水肿。《本草从新》认为蚕豆“补中益气,涩精,实肠。”《湖南药物志》称蚕豆“健脾,止血,利尿。”
缪士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