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国庆节过后,山西省政府集中全省优秀演艺人员,组建了“山西省劳军文工团”,在较短时间内创作排练了一台充满时代气息又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综合文艺晚会。
慰问团全体成员身着统一制作的灰色棉装,热情满怀、精神抖擞地在省政府秘书长带领下,于秋末冬初,迎着纷纷扬扬满天飞舞的瑞雪,首先来到了山阴县。一下火车,敲锣打鼓、红旗招展,我们受到归国志愿军首长及战士的热烈欢迎,双方亲切握手互致问候。进驻县招待所后,志愿军战士也加入到接待行列,嘘寒问暖,亲切的氛围为我们增添了无限的动力。
省政府秘书长宣读了省委省政府的慰问信后,演出以大合唱开始,以歌舞“抗美援朝纪念章”压轴,近两个小时的节目个个精彩,高潮迭起掌声不断,台上台下情绪激昂、气氛热烈,十分激动人心。我们沿北同蒲铁路一直演到塞北重镇——大同。
除了集中演出,我们还临时分为三个小分队把戏送到连队,零距离与战士亲切交谈。当请他们讲讲如何在朝鲜战场英勇作战的故事时,战士们总是谦虚地说,军旅作家魏巍写的《谁是可爱的人》中都说了,我们没有什么好讲的了。可是在军民联欢会上,战士们个个能说会唱,十分话跃。
巡演至年底,我们到了我省最北端的天镇县,这里地处晋、冀、蒙三省交界处,冬天北风呼啸冰天雪地异常寒冷。我们来到天镇已是数九寒天,时有寒流袭来。同时,这里没有适于演出的场地,只好在临时用帆布、芦苇搭建的土台子上演出,虽然在后台生了几个半人多高的火炉子,但台口贯风四面透气,根本无法阻挡寒冷的气流。天不作美,开演不久便下起了雨雪,演员们身穿单薄的彩服继续演出,下了台赶紧喝碗开水,坡上棉大衣在炉旁烤火取暖。
舞台右侧是乐队席,演奏员坐在雨雪中,全身堆积了皑皑白雪、手指僵硬。看着台下的志愿军官兵阵容严整、巍然不动,大家不由得有了动力,心里升起阵阵热流,演奏照样十分精彩。
当身穿演出服的乐队在台上高奏吹打乐《大得胜》时,突然刮来阵阵疾风,台顶帆布上堆积的雨雪顺着乐手头顶倾泻而下,顿时个个被浇了个透心凉,但整个乐队仍稳如泰山全神贯注地演奏着,台下顿时响起热烈的掌声,音乐更加高昂激奋、热情奔放,直到把胜利凯旋之曲推向高潮。
最后,在热烈的掌声中,志愿军首长快步来到台上,与全体演职员握手致谢,与此同时,指挥举起指挥棒,乐队奏响前奏,只听一声指令,台下志愿军刷的一声起立,台上演员拥向台前,一起唱起了《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这歌声犹如胜利号角,惊天动地、震撼人心,回荡在雪花飞舞的夜空中。
记者们举起相机记录下了这激动人心、令人难忘的一刻。
刘德增(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