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货郎的身影

  我出生在上世纪60年代末。在我儿时,记得商品很紧俏,女人用的木梳、羊毛头绳、发卡,甚至连衣服上的纽扣,都要跑几十里弯曲的泥土路到县城里去买。那时,每当村头传来拨浪鼓“嘭嘭嘭”的声音,大人孩子脸上都会露出笑容,连忙带上自己平日收集的废品往外跑,因为这声音意味着货郎挑着担子来了。
  货郎挑着担子进村后,一般找一个宽敞凉爽的地方,放下担子,用头上戴的草帽扇几下汗,再使劲摇几下拨浪鼓,很快,货郎的担子前就围满了人。
  货郎的担子可不轻,一般一根长扁担,前面挑一个装满货物的大木箱,后面是一个大箩筐,用来装废品。木箱分好多层,每层都放着不同种类的物品,有顶针、针、线、剪刀、木梳、羊毛头绳、发卡、纽扣、洋碱、胰子、糖粒、作业本、橡皮擦、铅笔等。
  女人们会围着货郎的担子挑挑拣拣,找出自己满意的东西,然后和货郎讨价还价。其实谁都知道,货郎的货物都是卖的最低价,讲价最多能少一分钱,但女人们总是会为这一分钱和货郎说上半天。她们还价时,货郎不温不急,始终笑呵呵地说:“不行呀,这个价连进货钱都拿不够,要不你拿废旧物品换吧,这个价实在不能卖。”
  货郎的商品卖不了几个钱。其实货郎更喜欢人们拿废品来兑换,因为废品人们一般不计较。但那时,人们家里的废品很少,就连衣服缝缝补补得实在无法再补了,还要拆了用来纳鞋底。能够拿出来的废品至多就是积攒下来的头发,或从田间拣来的塑料膜,或废旧纸箱和用到实在无法再用的铁制农具,只有这些东西才会拿出来兑换。
  货郎走街串巷一般见识都很广,每每来到村上,还要讲一会儿最新见闻。诸如哪个生产队的条件好,自来水都接到村口了,农民不再吃自挖井里的水了;哪个生产大队买了打麦机,农民收割的麦子不用牛拉石碾了……每每听到这些新鲜事,人们那个羡慕呀,恨不得自己亲自感受一番那种生活状态。
  讲完见闻,货郎就会挑着担子离开。此时,孩子们会追到村口没人处,拿出自己平日拣来的废铜烂铁、废纸、牙膏皮等物,兑换货郎的糖粒或学习用品。当然,孩子兑换物品是不愿让大人看到的,因为大人会觉得这些废品可兑换家里更为急用的东西。
  在上世纪80年代,货郎脱离了担子,开始使用人拉车走街串巷,其所带的物品种类也更多更广了。到了上世纪90年代,很少看到货郎了。到了交通发达、商品流通的今天,货郎彻底消失了。
  在那交通不便、消息闭塞的年代里,货郎是社会的必然产生,货郎在民间是广受欢迎的。如今,货郎消失了,但他们的身影会永远留在一代人的记忆里,成为美好的回忆。

蔡永庆(阳泉)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7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2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31期

  • 第2023-07-28期

  • 第2023-07-27期

  • 第2023-07-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