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夜读

纪录片《走近大凉山》拓展成书,将梦想传播到更多地方,《走近大凉山》节选——

黄琦老师的支教手记——初到“双河小学”

  •   《走近大凉山》和之梦著哈妮撰稿
      译林出版社
      2021年4月28日,由外文局解读中国工作室与和之梦联合出品,竹内亮导演的纪录片《走近大凉山》全网上线,瞬间点燃国内外。在纪录片中,竹内亮时隔十年重返大凉山,从一个外国人的视角,真是纪录了凉山发生的剧变。此后,这部纪录片又登上了高铁,每日覆盖1867个班次,约1.6亿名乘客在旅途中观看了这部影片。时隔两年,经过重新采编、整理,《走近大凉山》纸质版书籍出版,将这里的梦想传播到更多的地方。
      2019年2月16日是我初到凉山,与北京百川公益基金会结缘的日子。先前便早有耳闻,西昌是个四季如春的城市,果不其然,出了火车站,我便热得赶紧脱下了厚重的羽绒服,换上了一身轻便的春装。碧空万里,阳光普照,强烈的日光晒得皮肤隐隐刺痛,但是却给这趟难忘的旅程赋予了一个温暖的开端,我感到莫名的快乐与悸动。
      出站口旁艳丽得刺眼的三角梅,似乎大声提醒着人们——西昌的春天早已到来。经过一番寻找,那些支教群里早已认识却未曾谋面的伙伴终于出现在眼前,大家三三两两地会合,像三角梅一般簇拥在一起,互相做起了自我介绍。初次见面,大家难免都有些拘谨,相比在网上聊天时的活泼逗趣都收敛了不少,不过没多久,这些有趣的灵魂便开始展露出他们各自的本性了。
      “大家好,我是这学期公益支教的小助手沙衣木莫,各位叫我木木就好。”眼前这位个子不高,衣着朴素的彝族小姑娘,便是将陪伴我们一学期的伙伴,负责支教培训组织和教学监督考核的工作。因为工作人员有限,她经常是哪里需要哪里搬,堪称基金会“螺丝钉”,以至于她时常调侃自己是个“打杂的”。她1996年生,当时也才23岁,性格就像《还珠格格》里的“小燕子”一样大大咧咧。她工作起来热情饱满,精力充沛,上可肩挑千斤担,下可埋头写文案,无处不透露着彝家女孩特有的率真和坚毅。支教过程中遇到任何困难,我们都会第一时间向她求助,她都竭尽所能为我们排忧解难。
      到达培训点的第一天,木木在黑板上写下了三个问题:1.你来自哪里?2.你为什么来支教?3.你想从这次支教中收获什么?关于后两个问题,我的回答是来为自己寻找人生的下一个目标,收获短暂的自由与快乐。
      在位于西昌的培训基地里,来自华图的公益老师为我们免费展开了十几天的魔鬼式训练。早上七点,晨光熹微,迎着启明星我们开始了新的一天,经过听课、试讲、互评等一系列的训练,已是晚上九点。因为绝大部分志愿者都没有担任教师的经历,讲起课来问题层出不穷。虽然原本满腔热情的我们被泼了不少冷水,但一想到正在等待我们的孩子,所有人就又有了动力,开始铆足了劲儿地学,为将来繁重的支教生活积蓄着能量。时常可见老师们晚上加练,灯光昏黄的教室里,讲台上的老师沉浸于自导自演的课堂场景,伴随着坚定而略带沙哑的讲课声,讲台下的老师们埋头书写着教案,那幅画面仿佛是未来生活的某段剪影,轻轻地,默默地,给人以无形的希望和力量。
      从五湖四海来的二十几位“战友”汇聚一堂,即便各自人生阅历不尽相同,但少了利益的牵绊,人与人的交往比日常社会生活多了一份自如和纯粹。在那段“突击特训”的日子里,有几位老师令我印象颇为深刻。
      来自沈阳的谢英奇老师,有一头乌黑浓密的自来卷,操着一口纯正的东北腔。虽然他和我同年,但却比我成熟稳重许多,生活中不时展现出东北大老爷们儿的责任心与担当,给同伴们以悉心的关怀和照顾,被大家戏称为“谢主任”。“谢主任”一心想被分派到条件最差的支教点,说只有在那种环境下才能沉浸式体验支教的感觉。
      时年21岁,却已支教了三个学期的曲则全老师,算是团队里最年轻的“老教师”了。他有一头飘逸的长卷发,胖嘟嘟的娃娃脸,时不时还会梳两个俏皮的小辫子。他会弹吉他,也能写歌,浑身散发着一种怀才不遇的艺术家的放荡不羁感,是团队中的“气氛担当”。曲老师一直致力于校园音乐教育,梦想组建一支大山里的校园乐队。
      培训结束,终于熬到了上山的日子。“谢主任”如愿以偿被分到了最艰苦的乃祖库小学,据说那里的教室都还是土坯房。曲老师回到了他之前支教的学校,这学期他终于要把六年级的孩子们送入初中了。而我被安排成为分校点的队长,带着三个年轻小伙子正式开始了支教的征程。
      由于路途遥远,我们包了一辆小车,在助学部杨老师的带领下上了路。一路上阳光相伴,我们四个交流着对未来支教生活的憧憬。小车在崎岖的山间颠簸、穿行,随着海拔的升高,气温越来越低,天空越加湛蓝和澄澈,阳光也越来越刺眼。拐过了最后一道弯后,学校大门映入眼帘,门旁挂着的“双河小学”四个字已经被风霜侵蚀得若隐若现了。吉子校长在校门口迎接我们:“老师们,辛苦了!”大家赶忙下车去和校长握手问好。
      抵达学校后,校长给我们简单介绍和安排了一下近两天的工作,我们便收拾行李,住了下来。等整理好宿舍,我们才有空仔细观察学校的全貌,学校中心有一个大操场,教室看起来还算坚固。大家纷纷表示比预想的情况好多了,宿舍里的生活用品也是一应俱全,和大学宿舍的条件相差无几。据校长说,新的教学大楼也马上开始动工了。
      看到几个七八岁的小孩在校园里玩耍,我们便上前问他们的名字,男孩们都踊跃地介绍自己,女孩们却都不出声,只望着我们羞涩地笑,再问,她们就边笑边跑出了校门。我心想:“这里的女孩都是这么害羞的吗?”校长见此情形,便笑着向我们解释道:“这里的女孩们都比较害羞,会比较喜欢女老师,跟男老师说话会很害羞的。”我们几个面面相觑,意识到今后的工作可能难度不小。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9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7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2期

    • 第2023-08-01期

    • 第2023-07-3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