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艺文

乡土家园——一个摄影家镜头下的传统村落

黄土旱塬农耕文化的活化石——后沟村

  •   后沟村位于晋中市榆次区,是一个千百年来默默无闻、浓缩了黄土旱塬农耕文明的小村庄。自2003年开始,成为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古村落农耕文化遗产“采样地”,继而“中国最具旅游价值的古村落”“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等各种桂冠源源不断地加给它,使我有了一睹传统中国农耕文明古村落的向往。
      大凡来到后沟村的人,无不会为后沟众多的寺庙而感到惊奇。这个只有六七十户人家的小山村,却拥有观音堂、文昌庙、关公庙、玉皇庙、魁星庙、真武庙、河神庙、山神庙、龙王庙、五道庙等大大小小18座庙宇,真乃是儒、释、道各路神仙大聚会。而这里的戏台是后沟素描淡墨中泼墨最重的工笔,它前棚后殿、吊柱暗悬、形制优美、稳重大气,是往日后沟人精神生活的乐园。
      行走在村中,你一定不会忽略那风雨剥蚀的石铺小路、斑驳的石砌墙壁,那是村民们就地取材用石块垒砌而成。仔细观察,在石砌墙上还有排水孔,那是古村的排水系统,排水沟或明或暗遍布整个村落,由高到低穿街过院,连接各家各户,最终汇入村前的龙门河中。在村中老人们的记忆中,早年天降大雨,院无积水,路不湿鞋。这是后沟先祖们智慧的结晶。前来考察的专家学者对这一完整而精细的地下工程赞叹不已。
      穿村入户,就会发现这里依然保留着典型的黄土高原土穴窑居。村中窑洞式民居非常普遍,按建筑材料分,有土窑、石窑、砖窑;按建筑形式分,有明劵窑、靠山窑、土挖窑等。仔细寻访,你会发现这里特有的里外窑、上下窑、窑中窑等。窑洞虽冬暖夏凉,但其最大缺点是通风不好。后沟先民却巧妙地利用地形地势用前后窑、上下窑解决了通风问题,使得窑洞居住更加舒适。村中许多小院都冠以好听的名字:狮子院、葡萄院、吊桥院、保正院、店铺院、知青院、枣树院、将军院等等。每个院落都能讲出一段故事来。“将军院”由于出过一位共和国的将军张晓赤而得名;“吊桥院(又称旮旯院)”因进院的通道设有吊桥而得名;“狮子院”“葡萄院”以大院内特色的雕刻命名;“店铺院”虽历经几百年,仍保持前铺后院的经营格局,只不过陈列的商品随着时代在变化着。村中独具特色的各式民居,三合院、四合院、窑洞群等依山而建,错落有致。随处可见砖、石、木雕,虽不如名宅大院那样精雕细刻,却也独具匠心,反映了主人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不知不觉已近黄昏,坐在村中央的石墙上,听收工的人们闲谈着,品味着农耕文明的闲适。村中升起袅袅炊烟,空气中弥漫着饭香。吃过地道的农家饭,只见上弦月已悄悄地爬到了树梢,白日里的热闹恢复了宁静。住在村民的窑洞里,远离城市的喧嚣,静得让人难以入睡。只有那远处偶尔传来的一两声狗吠声打破了这份宁静。这一夜在梦中又回到了孩童时的故园,一切是那么地熟悉,又是那么地遥远。

    吴根喜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4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9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7期

    • 第2023-08-04期

    • 第2023-08-03期

    • 第2023-08-02期

    • 第2023-08-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