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敬畏自然,每一个节气都要大张旗鼓地迎接拜祭,尤其是四季更叠。
立春要“咬”,要打春牛催耕;立夏皇帝要赐冰,要吃冰块喝冷饮。立秋,皇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便有专职人员高声奏到“秋来了”,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这便是“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梧桐便是报秋的使者。
秋在五行中属金,从五色上讲为白色,从五方上讲属西方。因此,皇帝要亲率文武百官,骑驾白色车马,罩白袍戴白帽,到西方城郊设坛迎秋,并祭祀秋神蓐收。
关于秋神蓐收,《山海经》里记载,“西方蓐收,左耳有蛇,乘两龙。”
郭璞则是这样描绘的:蓐收,金神也,人面、虎爪、白毛,执钺。秋神的相貌非常威严,人面虎身,还带着武器,无怪乎人们要把立秋后的伏天称之为“秋老虎”。
东北的秋天,秋老虎并不可怕。立秋之后,暑热渐消,天高气爽,气温大致在十几摄氏度到二十几摄氏度之间,早晚已露出凉意。昼夜温差是植物们生长的有利条件,庄稼们拼命生长,它们要赶在霜降前熟透,确保籽粒饱满实成。果子们被晒得红艳艳黄澄澄,有些会因糠化而变得绵甜,入口即化。
最好的日子便是晴天,便是这热辣辣的“秋老虎”。民间有句俗话,叫做“淋伏头晒伏尾”。立秋之后已是末伏,秋阳加大了力度,蒸发掉庄稼叶子上的水分,让它们干巴巴地垂落——此时种子已经成熟,不再需要叶子的保护,它们该下场了。
春天,是水滋养了生命,让它们茁壮成长,秋天,水的离去恰是生命轮回中另外一种方式。
天再热都不怕,农人最喜爱的,就是这秋老虎,秋老虎的威力越足,庄稼的“成”上得就越好。
父亲一忽儿在田埂上,蹲下身来,托起一穗稻子,眯着眼睛数一数每一穗稻子的粒数,有时还要摘几粒丢到嘴里,嘎嘣嘣一嚼,感受稻子的质感。一忽儿,父亲又进了玉米地,剥开玉米叶子,金黄的玉米棒露出来,风情万种地斜椅在玉米秆上,火红的太阳把金光镀到玉米棒上,仿佛有佛光普照。粮食,这是大自然最为悲悯的恩赐。
丰收在望,父亲的脸上满是笑容。
树张开臂膀全力迎接秋老虎。午后,三三两两的老人和孩子坐在门前的大树下,树毫不费力,就把秋老虎挡在天边,人们在乘凉,或许还摇着蒲扇,树们心情不错,为人们唱着亘古的歌谣——它们已走过繁华,只等一场霜来换上红艳艳的秋装。
凉风吹过,便会有叶子默默辞柯。树下的人,忽然惊觉时光飞逝,转眼间春夏已过去,该好好珍惜这美好的秋天了。
乔木之中,对时间最为敏感的就是梧桐。《遁甲书》云:梧桐可知日月正闰。生十二叶,一边有六叶,从下数一叶为一月,至上十二叶。有闰十三叶,小余者。视之,则知闰何月也。故曰梧桐不生则九州异。
可惜,东北没有梧桐,没有梧桐树,也就引不来金凤凰,好在东北有秋老虎,有漫无边际的黑土地,黑土地上,有种不完的大豆高粱。
为粮食、为果子、为高大的乔木、为低矮的灌木、为壮丽的山川、为绿色家园……我们热切地盼望秋老虎的到来,迎接秋老虎的到来。
□卢海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