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初秋故乡行

  初秋时节,乍暖微凉。慈母周年之祭,再次回到了我的故乡——保德县神山村。
  从保德县城出发,沿着黄河旅游线(省道249线)由东向西在南岸行进一小时就到了神山村。下车后,眼前呈现出整个村庄的大致轮廓:村南远处石山上无数洞窟依稀可见,“花花崖”三个红色石刻大字清晰可辨;村前百亩枣园墨绿如毯,村舍高低错落,点缀两边;村北黄河不知疲倦地日夜流淌,对岸陕西省府谷县白家峁村隐藏在幽深的沟渠里,只闻其名,不见其貌,村前绿色的庄稼树木却十分养眼;脚下沿黄公路宽阔平坦,伸向远方,路边绿色蔬菜大棚列队相连……我的故乡虽然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小村庄,但在故乡儿女的心中仍然是一个背靠石山、面临黄河、枣林环绕、依山傍水的美丽村庄。
  上次回乡诸事繁多,来去匆匆,这次回乡除按传统习俗祭母外,专门抽时间看望了上年纪的族老,拜访了亲朋好友,还在休闲广场上与父老乡亲围坐在一起促膝长谈,亲耳聆听了今昔过往发生在他们身边的新故事、新景象、新变化,切身感受到他们对家乡巨变的赞许;亲眼看到了家乡一排排崭新整齐的民居、设施齐全的文化活动中心等,真切地体会到他们对美好新生活的憧憬,抚今追昔,感触很深。
  变化最大的是古老黄河。当你站在村前沿黄公路上,俯视奔腾不息的黄河时,你会发现,儿时印象中黄河那泛黄的河水、柔软的河堤、奔涌的浪涛、飘荡的木船、挖泥的玩童等场景已一去不复返了,昔日汹涌咆哮的黄河在全域不懈治理中已变得温顺乖巧,河水由黄变绿,由绿变清,呈现出天蓝蓝、水清清,欣欣向荣的田园风光,在造福两岸人民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黄河哺育了世世代代的家乡儿女,孕育了源远流长的黄河文化。可喜的是,家乡的父老乡亲传承黄河文化,重教敬业,不仅大多数家庭把子女送到县城接受良好的教育,而且还把黄河文化细化到乡村旅游的各个服务环节中,渗透到风味独特的各种美食中,给人以乡土文化的熏陶和美的感受。
  变化最多的是河滩枣园。据老辈人讲,村前的枣林很早以前是黄河河道,随着时间的推移,村头扒楼沟河与黄河交汇冲积形成了碛盖石滩,下面则淤成河滩地。村民不知何时迁来,建设家园,栽植枣树,枣树便越栽越多,成片成林。新世纪又在沿黄公路“路坝合一”工程的保护下对枣林进行改良嫁接,使之成为与县级冯家川“康熙枣园”旅游景点连为一体的百亩枣园。
  变化最新的是“花花崖”。“花花崖”是位于村南200米处的一段长约600米、高70米的崖壁。石壁上有大大小小、形状各异的天然石窟孔洞,大的直径二米左右,小的只有二、三厘米。如有人对着这段崖壁喊话或唱歌,就会产生很强的回音,俗称“崖哇哇”(回音壁)。其中有一长50米、高2米的大岩洞,洞口有1.2米高的挡墙,洞内可容纳200多人。洞北端有口径2米的窟与十多个洞窟相通,还有一条蜿蜒的通道通往山上。据村领导介绍,近两年随着山西黄河旅游的开发和乡村旅游的走热,村民中的有识之士参照保德钓鱼台和周边与之类似的名胜古迹的开发做法,新近对“花花崖”进行了景点名称石刻、新建参观壁梯、洞窟整理修缮、配套设施建设等基础性开发,现已对外免费开放,吸引了县内外不少游客。在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村民还充分利用各种旅游资源和自身优势,自发兴建了“农家乐”饭店、旅馆,形成了富有黄河文化特色的乡村旅游景点,为黄河旅游线增添了精彩一笔。虽然乡村旅游开发没有成功的经验可资借鉴,但不管“花花崖”的形成年代及成因如何,它总归是天然古老的洞窟,较之人工开凿的石窟更具参观性。尤其是通过专家学者对此洞窟的科学研究,有助于揭开黄河中游流域演变、河道改道、河床变化等历史谜团。
  变化最好的是工业园区。据我实地察看和兴保铁路工业园区负责人介绍,参照《山西晚报》“美丽山西生态行(黄河篇)”第三站保德(2)《运煤储煤不见煤,“公转铁”带来“污转美”》的报道,园区就建设在神山村西南的土山上,兴保铁路穿山而过,现代化煤炭集运站建在其中。煤台可辐射周边晋秦两省250公里范围内的90多座大中型煤矿。园区各项智能化服务措施深受客户好评,其中公司开发运营的“好司机”APP平台,注册货车司机超过1.2万人。园区每天常态化运行车辆达3500辆左右,日吞吐量达11万吨左右。特别是园区不但绿化率高、挡风抑尘设施配套齐全,而且还通过车箱进出站台路面洒水、喷洒抑尘剂、门缝胶体密封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运输装卸中的煤尘污染,降低了损耗,节约了运输成本。目前,园区年发运量近3000万吨,成为晋煤铁路外运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给县财政带来了可观的税收,而且还优先吸纳神山村青壮年村民进入园区务工,大部分村民一跃成为守在家门、具有稳定收入的新型农民。
  变化最快的是思想观念。漫步在神山村,处处山清水秀,时时日新月异。活动广场、图书室、文化墙、停车场、村牌楼等设施一应俱全。街巷硬化、路灯亮化、院落绿化、厕所改造、污水治理、垃圾清运等已成为常态。村容村貌焕然一新,耳闻目睹中感受到的是乡亲们饱满积极的精神面貌,言谈举止中体会到的是乡亲们思想观念的可喜变化。据村党支部书记介绍,建设新农村最重要的是帮助他们转变思想观念,提高思想文化素质。
  近年来,村党支部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大力加强了村民的思想道德教育,使广大村民慢慢改变了传统小农经济意识、陈旧守法观念、落后生活习俗、乱丢垃圾恶习等陈腐观念,逐步树立了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新时代观念,形成了思想观念更新愈快,经济发展就愈快的良性互动。比如:当初新建煤台时,不少村民的祖坟被迁并得到相应的补偿。可喜的是,他们没有将迁坟款用于新建坟场,而是联合建立了村级公墓,这在全县均属首创,受到了有关部门的赞扬。村党支部除带领广大村民发展乡村旅游、种植蔬菜大棚等生态产业外,还积极响应国家号召,着力推进乡村振兴大计。在建党101周年之际,支部还带领全村党员赴兴县蔡家崖晋绥边区革命纪念馆进行了红色主题党日活动。通过活动,使全村广大党员从思想上再一次接受了红色洗礼,进一步增强了党性意识,坚定了理想信念,思想得到了全面升华,进一步提振了全村广大党员干部努力为神山乡村振兴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贡献力量的思想信念。
  此次回乡时间虽短,但感受良多。我从父老乡亲满面笑容的脸上、从叔伯姐弟的穿着言谈中、从清新整洁的村容村貌里,感受到了家乡越变越好的生机活力,更从自己的耳闻目睹中,真切地看到了家乡越变越美的广阔前景。

□马艾芳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8-17期

  • 第2023-08-16期

  • 第2023-08-15期

  • 第2023-08-14期

  • 第2023-08-11期

  • 第2023-08-10期

  • 第2023-08-09期

  • 第2023-08-08期

  • 第2023-08-07期

  • 第2023-08-0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