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社会,人们的生育问题日益增多,生育力呈下降趋势。据世界卫生组织预测,在21世纪,不孕不育将成为仅次于肿瘤和心血管病的第三大疾病之一。目前,全球平均不孕不育率在10%-15%左右,我国约为15%。中国不孕夫妇约为1200万-1500万对,自然妊娠人群流产率高达10%。另外,我国婴儿出生缺陷率为5.6%,每年新增约90万例患儿。
与此同时,世界老龄化现象严重,我国也不例外。“全面二孩”政策的出台也没能明显地缓解这种情况。2018年, 65岁以上人口已达1.67亿。按此趋势,到2050年中国老龄人口预计将占总人口数的35%,远高于世界平均22%的老龄人口比例。资料显示,从2015年到2025年,预测育龄人口的规模将不断下降。
为什么在医疗服务水平不断提高的状态下,不孕不育发生率反而明显增加呢?
环境因素
今天,人类的衣、食、住、行无时无刻不在与各种各样的化学药品打交道。
这些对人和其他生物(主要为动物)产生影响的化学物质,被称为“环境激素”,进入体内主要发挥着雌激素样(类雌激素)作用,直接影响男性和女性的生殖能力。男性不育主要表现在无精症、少精症、弱精症病人明显增加。精液质量的下降普遍存在于每个男性。上世纪80年代开始,我国男性精子“种子”质量明显“退化”;在女性不孕方面,主要表现在月经不调和排卵障碍病人明显增多,二十几岁、三十几岁的病人已发生闭经、月经稀少甚至卵巢功能早衰等症状。宫外孕、自然流产、死胎、胚胎发育不良、胎停育等明显增加。所有这些表现与环境质量的恶化有着直接的关系,是环境污染导致了生物繁衍困难。
感染因素
生育困难的另一个主要因素来源于感染。通过性活动传播的病原体导致女性不孕的病因主要是造成女性盆腔炎性疾病:如宫腔黏连、宫颈狭窄及输卵管阻塞、黏连、伞端功能受限,这称为50%女性不孕的直接原因。导致男性不育的原因主要是男性附睾炎和梗塞性无精症,炎症直接影响精子的活动能力和授精能力,炎症产生的毒素也干扰精子的授精潜能。这些病原体在我国的传播途径可能有其特点,绝非仅通过“性”的活动才传播,这与国人卫生条件、生活习惯有关。
生殖健康长期被忽视
当前,青春期年龄提前与生育年龄的普遍延迟的矛盾比以往更突出,即发育年龄早、性能力早、性成熟早,而婚龄、育龄晚,由此产生诸多问题。据数据调查显示:少女月经初潮平均年龄在13岁,最早在8、9岁就已出现;男少年14岁40%-50%以上有首次遗精,平均年龄15岁,最早在10岁就已出现。而全国人口与生殖健康抽样调查数据显示,全国平均妇女初婚年龄为23.4岁(城市要高),23岁以后晚婚的女性占59.4%。另外,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中,性教育很少,很多人性知识贫乏。在城市和乡村,婚前性行为发生率上升(甚至乡村青年未婚性行为高于城市青年),导致婚前妊娠和人工流产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婚前性经历高发生率、高流产率、低避孕率、低性卫生保护率等将在今后导致生育困难。
社会、心理因素
随着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人们承受的各种压力、情绪等,直接影响人体生物钟造成内分泌系统失调。现代女性教育程度越来越高,工作机会也随之增加,导致生育年龄推迟。年龄增长本身会影响生育力;工作的种类和强度,也会对女性生育力产生一定的影响。另外,不良的生活方式:比如:吸烟、饮酒、长期服用咖啡因、不规律饮食、暴饮暴食或节食减肥、缺乏锻炼等均会对生育力产生影响。此外,长期处于紧张、焦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可导致下丘脑-垂体-卵巢轴(HP-O轴)紊乱,造成排卵功能障碍,影响卵巢功能,严重者可发生POI(早发性卵巢功能不全)。生活方式或心理因素的单个因素在不同程度上影响女性生育力,如果两种或多种叠加,会加重对生育力的危害。
总之,不孕不育的上升,是多种因素作用的共同作用的结果。应引起人们的警惕。作为医务人员,在此呼吁广大女性朋友应尽量在适合生育的年龄段解决生育问题,因为卵子是一种不可再生资源,一旦失去就不能恢复,所以避免高龄在生育。
山西省中医院胜利分院 渠艳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