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物皆有始终。
榆社县社城镇社城村是炎帝榆罔祭祀之社,是后赵皇帝石勒的故里。社城村的旧村落在村子东面的山上。沿着依山而建的台阶拾阶而上,穿过重新修缮的真武阁,只见山上的房屋在饱经沧桑之后,只留下一些沉默不语的断壁残垣。山后那道长约200米、高30米、宽13米的古城墙,历经千年,仍然屹立不倒,仿佛向人们诉说着社城村曾经的辉煌。
我到过榆社的不少乡村,在我看来,和那些地方相比,社城村的村容村貌是充满霸气的。社城村地形方正、平坦辽阔,村里街道规划错落有致、十分整齐,浊漳河穿村而过,养育着这里的代代村民。因此,社城村才能在过去一千多年的朝代更迭中,一直被作为古武乡县的县郡治所,更让我们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因素被完好地沿袭至今,并有所发展。
社城也是我的故乡,但我在故乡的居住时间总共加起来不过两三年,由于终年忙碌,也不常回去看看,因此我对它的了解难免有些肤浅。但我对社城村的感情却是深厚的、真挚的,儿时记忆中的那些甜、那些苦,总会在某个深夜潜入我的梦中,既飘忽不定,又意境深远、回味悠长。
每一次回到故乡,我都会发现一些令人惊喜的变化。社城村的村民现在都已经迁至山下平坦处盖房居住。村委会前人们曾经用来打谷、晾晒粮食的空地,也被改造成了文化广场,里面文化氛围浓厚,绿色成荫、生机勃勃。
我认为社城村的民风是豪迈的,这豪迈不仅与性情刚直、敢爱敢恨有关,更与有胆识、肯吃苦、踏实能干有关。社城村村民郭卫从北京学成归来,在村委会的扶持下,他利用所学的花卉培养技术,带领村民种植了花卉大棚,带动了社城村及周边村民的致富。
现在,社城村的花卉大棚内四季如春,鲜花朵朵。大棚里有长寿花、一品红、仙客来……它们竞相开放,使人仿佛置身于花的海洋,在这里,花儿被人们寄予厚望,赋予了新的使命。
社城村自古人才辈出,后赵皇帝石勒虽然不识字,但他在当政期间重视教育,建立了考试机制,为后世的科举制度奠定了基础,他还劝课农桑、引贤纳谏,推动了当时社会的进步,受到了后人的肯定。此外,社城村还有不少名人志士:周生定、张海昌、徐映海、岳俊德、韩志清……这一个个闪亮的名字在故乡的热土上熠熠生辉。
石勒始于社城,我们始于社城,我始于社城。
曾经,我是一个相信努力可以改变命运,不屈不挠的少年。然而,在跌跌撞撞之后,我有了犹豫,有了彷徨……
人这一辈子,究竟应该怎样过才有意义?
如果说社城村自带霸气,那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小河流水、松柏青翠、燕语低喃,则尽显温柔。我想,石勒在戎马一生后,想必是要寻找一个宁静、温暖的港湾,所以才选择长眠于此吧。
赵王村因赵王墓而得名。后赵皇帝石勒死后四处发丧,有多处疑冢。由于中国人有魂归故里的传统,又有众多史料证明,所以,榆社县北寨乡赵王村的赵王墓做为石勒死后的藏身之所,在众说纷纭中就更有说服力。
赵王墓位于赵王村东,高约数十丈,方圆近百米,周围青山环抱、云雾缭绕,依水而建。沿着山路寻访赵王墓,一路上嗅着青草泥土的气息,只见山上芳草萋萋,野花三五一簇,点缀其间,使人仿佛置身于漫漫历史长河之中。赵王墓虽历经千年,但风采依旧、气场满满。当站在赵王墓前凭吊历史,与千古一帝近距离接触时,我们仿佛穿越了时空,回到那金戈铁马、战火纷飞的岁月,让人恍若隔世。在赵王墓前隔空远眺,还能看到在泉水河另一边的赵王庙,赵王庙为守陵的僧人所建,它和赵王墓互相守望,一起见证历史。
是的,皇帝也好,平民也罢,生活对谁也都不曾偏袒,每个人都要经受磨难;时间对谁都很公平,每个人的生命都很短暂。
人生苦短,又苦又短。
但从古至今,人世间都不缺乏真挚的感情。赵王村村口有两座对卧的小山包,相传是石勒皇帝的两个侍卫在护送石勒灵柩回乡,完成使命后自刎于此,他们希望以这种方式永远守护、效忠自己曾经的主人。
古人有古人的忠勇,现代人也有自己的生活方式。为了更好地接待远道而来的游客,赵王村里新建了农家乐,这里的饭菜颇有特点:凉拌萝卜丝红白相间,酸甜可口;榆社特产灌肠筋道爽滑;北寨特产黑豆粒粒饱满,极具营养价值,吃后唇齿留香;一碗河捞面更是让人吃到了舒坦、地道的农家饭。
在“农家游、乡村游”兴起的今天,利用好“石勒文化”这张名片,向世界传播石勒文化,是时代给我们的机遇和挑战。
石勒书写了一段辉煌的历史,而我们,在历经艰难、遭遇困境后,仍要有勇气书写好自己的未来。
石勒终归赵王,而我们的人生,还在路上。
□张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