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版:文化频道

秋操杯:丹心犹在 快意铁血

  •   文物档案
      主角:粉彩秋操杯
      体态:高5.5厘米,口径19.5厘米,足径12厘米
      出生时期:清朝
      藏宝地:太原市博物馆

      这件清光绪粉彩秋操杯大小接近手掌,杯体仿佛古老的匜,形如盛开的荷花。花梗形成中空的杯柄,延伸到杯子内底上的花瓣间。杯心花蕊有小孔和花梗相连,可以吸水而饮。杯子内外均施以淡粉釉色,花梗则施以淡绿釉。在花梗的背面,有一行墨彩楷书,内容为“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记念杯”。
      “秋操”,全称为“秋季军事操练”,就是清政府检阅新军训练成果的军事演习。这种为纪念“秋操”而特制的杯子习惯上被叫做秋操杯,但历史上因其自带固定吸管而被称为“吸杯”。最早的吸杯大多为荷叶形,古人“取荷叶盛酒,以簪刺叶与柄通”,让酒的香气与荷叶的香气彼此互染,以沁心脾。因此唐人把吸杯美名为“碧筒杯”,日常用来饮酒或者品茗,并在诗中写道:“酒味杂莲气,香冷胜于冰”。到了宋代,用碧筒杯宴饮依然是文人之乐,苏东坡便有“碧筒时作象鼻弯,白酒微带荷心苦”的句子。
      大清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至三十四年(1908年),清政府分别在河北河间、河南彰德和安徽太湖举行三次秋操。三次秋操共有三种秋操杯传世,一种是红彩描金龙纹杯,边款为“大清光绪三十一年河间附近秋季大操记念”;一种是图案为大清龙旗的铜胎景泰蓝杯,边款为“光绪三十二年彰德附近大操记念”;最后一种就是边款为“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记念杯”的粉彩荷花吸杯。
      清朝的军队训练分定期和随时两种,其中定期里有着春月合操、秋月合操的制度规定。无论京外水陆各军还是旗兵,均要在春秋两季进行大举操练,春季为春操,秋季则为秋操。光绪时期,饱经内忧外患的清廷已经走向衰落,这个阶段进行秋操,多少也是为了提振国人信心,起到强兵的目的。
      光绪三十一年(1905年)八月,由练兵大臣袁世凯、军机大臣铁良负责,在直隶河间府(今河北省沧州市河间)秋操四天,前三天诸兵种会操,最后一天阅兵,从北洋六镇抽调的四万五千多名新军参加了演习。演习分南、北两军,攻守双方沿用德国操典,按照作战计划进行。此次军演给外国观察者带来了极其深刻的印象,据《华盛顿邮报》报道,“他们一致认为,中国在提升一支4万人军队的战斗力方面,完成了一个非凡的壮举。”
      第二年10月22日至25日,仍由袁世凯和铁良负责,在彰德府(今河南省安阳市)进行有三万三千名新军参加的秋操。这次秋操综合利用交通设施和通讯设施,突出了军事行动和装备的近代化。加上引入评判攻守双方胜负优劣的机制,使得彰德秋操举国瞩目,各地人士及各国驻华武官、记者等前来观操者近五百人。
      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政府曾经有过南北洋大操计划,由于财政经费问题未能进行。到了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皇帝要求新军依例筹办北洋各镇、湖北及南洋新军大会操。从3月开始,会操筹备工作紧张展开。6月,参加演习的南、北两军拟定编就。9月,皇帝命陆军部右侍郎荫昌、两江总督端方校阅秋操,确定于阴历十月在太湖举办。按照原初计划,光绪皇帝将亲赴太湖阅兵。
      根据民国《太湖县志》记载:“以太湖当吴楚要冲,指定为鄂宁两省秋操。”秋操对阵双方主要是江苏的第九镇和湖北的第八镇,按照事先制定的作战计划,演习包括攻占敌方山头、迂回穿插、侦察敌情、后队支援、后勤辎重供应、步骑炮合作推进、战地救护等,吸引了众多清廷官员以及各国武官前来观摩。对垒两镇分别引入日式气球侦察队,形成立体式战况,令观者耳目一新。
      然而这场轰轰烈烈的对战演习光绪皇帝未能亲眼目睹。11月14日和15日,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相继去世,这个惊人的消息迅速传到太湖,端方等人当即暂停秋操,举行哀礼。未曾想到的是,演习过程中,11月19日夜里,安徽新军第31混成协马营队官熊成基,借机率军发动兵变,史称“安庆马炮营起义”。端方将准备参加秋操阅兵式的7个马步营火速调往安庆镇压,太湖秋操就在一片混乱中落下帷幕。原本计划里应外合拿下安庆的起义军攻城未果,只能撤退到桐城、合肥一带持续斗争,最终失败。
      虽然光绪皇帝、慈禧太后的去世影响了太湖秋操的进程,但是秋操并没有中断,并且基本上完成了计划目标。有学者评价道,河间、彰德会操奠定了清末新军会操的理论模式和实践经验,但并不完善,而太湖秋操则进一步强化了会操在新军军事训练中的地位和作用,并增强了实践经验。同时,太湖秋操检验了轻气球、机关炮等新式武器的性能,验证了新式武器在新军中的可操作性,促进了南方新军现代化进程。
      “安庆马炮营起义”发生后,端方一时以为参加秋操的第九镇也将响应兵变,于是调动第八镇将第九镇围住,炮口对准第九镇军营。秋操眼看就要变成真实对战,毫不知情的第九镇官兵众怒难平,纷纷鼓噪呐喊。事态稍有缓和,端方设下宴席,目的是安抚第九镇全体将领。依照定制秋操纪念杯的惯例,端方在景德镇御窑厂烧制了这一批“大清光绪三十四年安徽太湖附近秋操记念杯”的粉彩荷花吸杯,送给官兵们。杯中花图取意为“一片丹心”,表示大家都是报效朝廷,忠诚至上。端方本人是古物收藏家,具有极高的鉴赏能力,采用吸杯的样式也是取自古人彼此传递,共吸共饮的雅事,以表示大家距离的拉近。
      令端方想不到的是,曾被用来监视第九镇的第八镇回到武昌后不久,即于1911年10月10日起义,而第九镇得知消息后立即在南京响应。因此,有学者说,“太湖秋操”是辛亥革命“武昌起义”的前奏,对于起义部队来说,是一次机会很好的军事训练。
      清光绪时,景德镇正是像生雕塑瓷器烧造的辉煌时期,从这件粉彩秋操吸杯上不难看出,当时工匠的技术几乎到了无所不能的境地。百年前的巨变已经载入史册,盈盈一握的杯子丹心犹在,无声讲述着那些铁血奔涌的快意人生。

    唐晋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09-11期

    • 第2023-09-08期

    • 第2023-09-07期

    • 第2023-09-06期

    • 第2023-09-05期

    • 第2023-09-04期

    • 第2023-09-01期

    • 第2023-08-31期

    • 第2023-08-30期

    • 第2023-08-29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