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癌是我国发病率和病死率较高的恶性肿瘤之一,其中最主要的病因为幽门螺旋杆菌感染。现已明确幽门螺杆菌是胃癌的一级致癌物。我们常以它的英文缩写Hp称呼幽门螺杆菌,是导致胃癌的罪魁祸首之一。随着癌症早筛查早诊断的发展,幽门螺旋杆菌感染已经成为胃癌筛查的标准之一。
什么是幽门螺旋杆菌?
幽门螺旋杆菌(Hp)是一种定植于人类胃部并对机体造成一定损害的病原菌,Hp感染后若不加以干预,随着时间的推移会导致胃部慢性炎症,继续发展会出现溃疡和化生,最终进展为胃癌。消灭幽门螺旋杆菌,对胃癌的发生发展具有重要预防作用。Hp是世界范围内广泛感染的一种革兰阴性杆菌,生存能力极强,能够在强酸环境中生存,是目前发现的唯一能够在胃里面生存的细菌,全球有超半数的人口感染了Hp,其中我国是感染人数最多的国家,平均感染率达40%~ 60%。传播途径主要包括家庭内传播和粪口传播,还有医源性传播、口口传播和污水传播等。一般以口腔-口腔、粪便-口腔的形式传播,如共用餐具、接吻,或者感染者的粪便污染了水、食物、生活用品等。家庭成员之间常见的感染途径包括共用餐具、咀嚼喂食、不良的卫生习惯等。尤其是家庭内父母与孩子之间的亲密接触,特别是口对口喂小孩,极容易将幽门螺杆菌传染给小孩。一般通常在幼儿时期被感染,最初会出现胃痛、反酸和饱胀感等症状,若任其发展则会成为诱发胃癌的首要因素。
幽门螺旋杆菌如何筛查?
幽门螺旋杆菌的筛查分为侵入性和非侵入性Hp检测技术,侵入性指的是使用医学器械侵入身体进行检查的过程,包括内镜检查、组织病理切片染色法、免疫组织化学法、分离培养鉴定法和快速尿素酶试验法等。Hp非侵入性监测方法采用无创且容易获取的标本(如呼出气体、唾液、牙菌斑、尿液、粪便和血清等)进行检测。包括尿素酶检测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免疫层析试验法、免疫印迹法和聚合酶链式反应法等。目前国内医院体检多选用13/14C-尿素呼气试验,需口服13/ 14C同位素标记的尿素,在尿素酶的作用下生成13/14CO2经肺部排出,通过收集患者呼出的气体并进行13/14C的检测便可诊断Hp感染。因此,如果高度怀疑Hp感染,应及时就医进行筛查。
健康生活,远离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健康生活,采用正确的生活习惯能够有效降低HP的感染率,进一步降低胃癌的风险。在生活中应注意避免家庭性感染,避免导致母婴传播的不良喂食习惯,并提倡分餐制;餐具要定期消毒,高温可以杀灭幽门螺杆菌,用沸水煮沸10到15分钟即可。另一方面要避免喝生水、吃生的食物,同时食物应多样化,少盐,饮食清淡,多吃新鲜蔬菜水果。避免偏食,补充多种营养物质;不吃霉变食物;少吃熏制、腌制、富含硝酸盐和亚硝酸盐的食物,多吃新鲜食品;避免过于粗糙、浓烈、辛辣食物及大量长期饮酒。多锻炼身体,提高自身免疫力,保持良好理状态及充足睡眠。
山西省肿瘤医院 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山西医院 山西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韦丽艳 焦雪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