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子夜

夕阳余晖下的绿野

——报告文学《将军和他的树》读后

  
  报告文学《将军和他的树》记叙的是张连印将军退休后,返回故乡左云张家场,坚持二十年植绿造林的事。这件事,在鲁顺民先生笔下,呈现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大主题、大画面;揭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战略、大动作;诠释了“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新思想、新内含;塑造了当代张连印们的新形象、新楷模;记录了新时代将军的新风采、新事迹。无疑《将军和他的树》是鲁顺民先生的又一部精品力作。
  
  张连印将军回乡植树的事迹传了很久很久,又见太原西山,也有一批“军转”,学着张连印治山植绿,干得风生水起。为此我作为老“军转”,也有过“写”的动念。然,望着他们治理出的一片新绿,感动多多,却不敢动笔。近来,欣喜地读到鲁顺民先生的报告文学《将军和他的树》,没去写张将军事迹的愧疚有少许释怀。读《将军和他的树》之后,我庆幸没去写,如去写,会作塌了故事的美好与事迹的生动。我知道,我很难写出鲁顺民先生思想的深度、艺术的高度与故事记叙的准确度。
  鲁顺民先生是省作协副主席,又是《山西文学》主编,他是我崇敬的作家。他行政事务多多,但不露声色地写完了20万字的报告文学《将军和他的树》。作品问世后,我第一时间去网购,并如饥似渴地读完,掩卷而思,作品深深感动了我。
  
  报告文学《将军和他的树》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一幅多彩的绿色画作。读之,仿佛游进绿浪滔滔的树海;仿佛在夕阳余辉映照下,走进茫茫绿野。画面中,再现了张连印将军办苗圃、治沙兴绿的感人场景。这儿,左云张家场,曾是将军造林植绿的起点;这儿,距植绿治沙典型右玉,仅四十余里。在鲁顺民先生笔下,仿佛右玉绿色的海浪汹涌澎湃地冲下左云,左云绿了,风沙治了。张连印将军,让张家场的苗圃,迅速蔓延到左云全境。将军的树,从张家场的苗圃出发,向N乡的沙海奔涌,锁住毛乌索的疯狂;向G乡的荒原进发,驱散了千年的寂寞;向E乡的裸岩登攀,染绿孤傲的山峦;向N乡采煤塌陷区进发,将“灰色地带”披上绿色新装。将军的树,二十年跋涉,把绿的底色、美的环境、优的生态,还给左云、还给自然。将军的树,“分别涌向张家场、北凉、西凉、张家场临近村落的曹家村、施家村、梅家窑、大补……”“树,又向北,纵深到南辛庄、双泥河、张果园、二台子、三台子”“小树苗布满了小河垭口。再到十里河,十里河南岸,再往南的全羊头村、冯家堡村、上山村、北山村”,渐渐地、渐渐地,将军的树用绿色染绿整个左云。顺着作者对树的流畅记录,对张将军植绿情怀的细腻描述,我们分明听到绿海树涛的吟唱,分明看到左云山乡层林尽染的画面。《将军和他的树》既是文学的书写,更是画师的涂染。《将军和他的树》是画,是生态文明的天然油画。作者在书中写道:“天上的云彩在大地上缓缓移动,苗圃丛林茂密,树高招来飞鸟”“喜鹊在树巅飞掠,最后戏在树枝……”放飞想象的翅膀,读《将军和他的树》美妙的文字,一幅山水画跃然面前。
  
  一部《将军和他的树》,洋洋洒洒20万字,叙说着“生态文明”这个深刻的时代主题,诠释着“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思想内涵,呼唤着高质量发展、绿色发展的内在要求。
  传统哲学曾批判“环境决定论”,其实,立地环境虽不具有决定的能量,但也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原素,人类生存更需要生态文明。唯其如此,才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定论。《将军和他的树》是对劳动对象、立地环境这个生产力要素的大解放、大诠释。先进制度与优美环境的统一,不正是在营造“大面积”的更高层次的文明吗?鲁顺民先生的《将军和他的树》正是传递和建构、彰显和蕴含着这样一种伟大的时代文明与时代精神。
  张家印将军返乡办苗圃,植绿造林的20年,全部过程都彰显将军崇奉并实践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信念。在鲁顺民先生笔下,虽然没有对“生态文明”进行直接论述,但作者很艺术、很细致地通过对将军和树的描述,完成了对这一主题的完整生动表达。因而,《将军和他的树》是对生态文明、绿色发展的信念、思想的传播与升华。
  因了张连印将军的引领,处于毛乌素沙漠的边缘,被穷山恶水包裹了多个世纪的左云,在新时代看到了绿色发展的希望和绿水青山的企盼,带头拉开了左云绿色发展的大幕。这正是书写并向全社会报告张连印事迹的意义所在。
  
  深读《将军和他的树》,我们还发现作品隐含着一个需要深解的崭新认知:那就是“绿水青山”是生产力要素,是生产对象,更是立地环境。我们可以说“环境也是生产力”。穷山恶水不会出“金山银山”;荒野沙海,不是“生态文明”。在毛乌素沙魔妖控下的环境,人们永远不会走出贫穷。因而我们要矫正发展观,不应片面地否定地理环境、立地环境对一个地方发展的影响力。《将军和他的树》给予了我们这样一种认知,从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的视角,去看待将军和他的树,我们会对“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有心悦诚服的接受与勇于实践的自觉。“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论断,通过《将军和他的树》这部鸿篇巨制,把抽象的理论形象化、具体化、实践化了。绿色发展的理念,渐渐成为一种社会自觉。《将军和他的树》的社会价值与艺术价值,可以表述为:唤起绿色发展理念,追寻绿水青山的境界,赢得金山银山的效益。
  
  巴尔扎克说,艺术家的使命就是创造伟大的典型,并将完美的人物提高到理想的高度。《将军和他的树》正是创造了张连印将军这个“伟大的典型”,既见将军的不凡人生,又见将军的信仰情怀和精神世界;既见将军的树,又见树的影响和绿的神圣。
  《将军和他的树》具有报告文学写作的完整特征: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相统一,人物故事真实与文学创作内在要求相统一。
  真实性、文学性、典型性、创新性是其内在规律、本质属性。由此可见,一切艺术作品毫无例外的一个作用,就是展现自然和生活。屠格涅夫说,“我主要是一个现实主义者,最感兴趣的是人的面貌的生动活泼的真实。”在《将军和他的树》中,将军张连印的故事记叙从音容笑貌到行为举止,从人格品质到惊天动地的植绿造林,人物塑造典型而生动;张将军的家族谱系、童年时代、读书岁月、军旅生涯、将军情怀、兴办苗圃、植绿造林,全部成长、全部过程的记录也是具体鲜活的。读这部作品,仿佛将军风风火火向我们走来,人物栩栩如生,让我们看到他坚毅、朴实的性格;而其将军情怀、平民情愫、创业干事以及艰苦奋斗的政治本色也跃然纸上。循着书中故事的演进与文字流淌,感觉《将军和他的树》不仅仅是报告文学写作的新范式,更有传记文学的新原素,或者说《将军和他的树》就是张连印将军的传记。
  
  当然,《将军和他的树》除了记叙将军生平,还有树。树,承载着将军的精神、将军的选择、将军的艰辛、将军的意志、将军的荣耀。当我们读完《将军和他的树》,不仅仰慕将军高伟的形象、军人的楷模,更记怀将军的精神、将军的品格。从将军的行动中,见识了一片绿、一片夕阳映照下的绿野;更从张家场的苗圃、遍及左云的树和树林,以及绿、遍野的绿中,找到将军的形象、将军的影子,更有将军的精神。譬如,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不为名利、不图安逸的奉献精神,不折不挠、坚韧不抜的创业精神,艰苦奋斗、朴实清廉的平民情怀,以及严谨负责的科学精神。
  在《将军和他的树》中,多有作者感人的记录,摘引几句,更见将军情怀。鲁顺民先生如是说:
  “将军的心思何为?‘登高望远,指画山河’‘我最怜君中宵舞,道,男儿到死心如铁,看试手,补天裂’‘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稼轩词阕,将军心思,古人道尽。”作者引旧诗话将军。
  “张连生将军平时读古诗,最喜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这是张将军精神的写照。”
  “张将军说,在有限的时间内,在有限的范围内,做点有限的好事。”
  “当遇到挫折时,老将军手往下一撇,不,还得干下去?当了40年兵,遇上这么一点点事情,就当逃兵啦,不行!”
  “张连印说,人家笑话我的朋友圈儿都是些牛倌羊倌,牛倌羊倌,又如何,管他的呢?”
  “左云县委的干部池恒广评价张连印将军说,那么早他就想着改善生态、保护生态,认识有多高,他的奉献精神,他坚韧不拔的奋斗精神,这些都跟教科书式的英模事迹分毫不差。”
  见树更见人。写将军,更深刻挖掘将军精神;写树、更写森林,树,是生态文明的旗帜与象征。《将军和他的树》既可听到将军和乡亲们治沙植绿的吟唱,更能看到“壮心不已”的将军情怀与自强不息的中国精神。
  
  《将军和他的树》的作者与张连印将军似乎在一个团队治沙植树。鲁顺民先生坦言,他是农民出生,生活的根植于农民之中,他对将军的感情、对将军的理解比将军的树根还要深。
  《将军和他的树》文韵如歌、清新平实。它吟唱雁北的歌,诉说左云的故事,有着浓浓的晋北风情、晋北味道,甘甜酣畅。这是一部文学化的“西部放歌”,另类的“五歌放羊”,独特的“走西口”,具有音乐的特质、美学的风格。契科夫说,如果这个作者没有自己的笔调,那他绝不会成为作家。罗曼·罗兰说,艺术所赖以活跃的是“在于个人的调子,在于艺术家的特征,在于他的生命的气息”。一部《将军和他的树》,作者鲁顺民调动独特的艺术手段,用左云方言俚语,讲叙将军故事,文调文韵充满晋北风情。独具匠心的调动语言特质,让张连印将军的故事与情感共振,作者不是在局外介绍将军,而是植根于左云的民众、心融于将军的世界,与将军植绿造林的动作,共喜共进,用将军的语言、左云的语言讲将军和他的树,叙述将军与村民、村民与树的情,与树的爱。
  作品开篇就进入了左云语境,称将军为老汉。用“老汉”这一爱称、敬称,就走进了将军的感情世界。再就是“拿心”“着”等方言习惯用语的准确嵌入、准确应用,让作品进入一种情感朴实的境界。“拿心”是谨慎、得体之意;“着”是做的不同表述,比如,做(着)好了,书中多有“营生‘着’好了”的表述。“一切都是朴实”“一切都是简洁”定位了《将军和他的树》的艺术特色。
  《将军和他的树》的尾声,作者与将军约定:以后称您“平安叔”!平安是将军的乳名,这种情的回应、爱的约定,画龙点晴。张连印将军的形象又一次登高驻入我们的心间。语言是思想的工具,更是艺术的原素,鲁顺民娴熟地把控和调动文字,准确地应用语言,让整部作品如歌如画般呈现在我们面前,让将军和他的树,走进读者心里,熠熠生辉!

□石清礼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17期

  • 第2023-10-16期

  • 第2023-10-13期

  • 第2023-10-12期

  • 第2023-10-11期

  • 第2023-10-10期

  • 第2023-10-09期

  • 第2023-09-28期

  • 第2023-09-27期

  • 第2023-09-26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