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版:艺文

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杜甫《潼关吏》:一夫当关可以吗

  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
  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
  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
  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
  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
  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
  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
  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

  杜甫谈写诗“为人性僻耽佳句,语不惊人死不休”,是非常讲究诗歌细节和认真态度的,一字一句都不糊弄。这和李白“斗酒诗百篇”的态度恰恰相反。正是这样的创作态度,杜甫成为了律诗的顶尖高手,让唐诗走向巅峰,律诗既要考虑格律的准确和押韵,又要诗歌语言对称的优美,百转千回、严丝合缝,在世界文艺作品中都属于顶级艺术品。但高手并不单一,杜甫律诗独步天下,其他作品水平也非常高。并不仅限于字斟句酌的律诗,绝句、古诗、歌行拿出来都有可以在唐诗盛宴上当头菜的作品。
  杜甫什么诗都能写,但他的风格依旧突出。一方面,从题材来看,他着重关注自己感受到的现实,对社会、国家的变动如鲠在咽,一吐为快;另一方面,从写作方法来看,他入笔自然朴实,很多诗歌第一句就像一句散文的开头,交待一个场景、时间、地点,并不追求华丽和惊人之语,平淡而厚重,返璞归真。
  《新安吏》讲的是征兵的故事,《潼关吏》这次讲的是修筑边关的故事。“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一开篇就是一个关口的大场景,遍地的士兵都在忙着修筑城池和关口,杜甫一眼望去,都是士兵劳苦的样子,“草草”来自《诗经·小雅·巷伯》中的“骄人好好,劳人草草”,是说人劳苦的样子。
  从俯视所有的人,视角转为仰视面前这座城,“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这是电影里常会使用的镜头,艺术的共性是相通的,像电影《八佰》的开头,一群士兵在一人多高的高粱地里行军,密密麻麻,恰如“士卒何草草,筑城潼关道”,而之后镜头摇向远方的上海城,不过电影里的上海城并不是“大城铁不如,小城万丈余”,而已是残破的废墟。这种从人到景的创作方法是一致的。
  这么多人,在这样险峻的地方,修筑如此坚固的城池,一股战场的肃杀之气扑面而来。
  “借问潼关吏,修关还备胡”,问当地的官员这在做什么,官员答,防备胡人,胡人就是来犯者。战争的紧张气氛越来越浓了,下一场战争不再是两军对垒,而是守关。
  官吏对战争的到来很有信心,信心来自于天险潼关——“要我下马行,为我指山隅。连云列战格,飞鸟不能逾。胡来但自守,岂复忧西都。”这都是官吏自夸天险和潼关的优势,先看山峦连绵,再看关隘之上已经全部有了守兵,连鸟都飞不过去。潼关当地官吏拍着胸脯认为天险必能守。
  杜甫跟着官吏的指引,自己到了实地去看“丈人视要处,窄狭容单车。艰难奋长戟,万古用一夫”。确实是“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易守难攻。但恰恰是这样的雄关天险,也会成为战争中的隐患,因为这个天险的存在,人们把所有的希望都寄托在此,一旦天险被破,所有人的战斗意志可能瞬间就被瓦解,一战击溃。战国时代,魏武侯和著名将领吴起有一段对话,魏武侯看到魏国的边境有诸多天险,赞叹是魏国的福气,可以放心了。但吴起提醒魏武侯,夏商周的边境都有天险,都亡国了,“国之固,在德而不在险”,有一个天险反而会麻痹人们的神经,让人们难以承受突然发生的事件。
  “哀哉桃林战,百万化为鱼。请嘱防关将,慎勿学哥舒。”我们看唐初期的边塞诗,大漠孤烟、将军金刀,是多么豪迈激烈,那时战事顺利,后方的文人想象战争总是充满了英雄主义的豪情。但此时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战败,流离失所的杜甫却提不起任何战争的激情,而是不断叮嘱守关的潼关吏,千万别出去应战,好好活下来。因为眼前就有一个活生生的负面案例,哥舒是唐朝名将哥舒翰,桃林之战,哥舒翰出关和叛军野战,战败被追击到黄河边,无数士兵掉入黄河、葬身鱼腹。一代名将被俘虏,以一场大败仗结束了自己辉煌的一生。
  杜甫卑微地提着建议,叮嘱潼关吏,“小心躲在关里吧,别重复哥舒翰的悲剧”。
  那种“沙场为国死,马革裹尸还”的豪气抵不掉战争的阴霾,人们恐惧的不再是死亡,而是没有休止的动荡。

十八花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0-30期

  • 第2023-10-27期

  • 第2023-10-26期

  • 第2023-10-25期

  • 第2023-10-24期

  • 第2023-10-23期

  • 第2023-10-20期

  • 第2023-10-19期

  • 第2023-10-18期

  • 第2023-10-17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