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6年年底,我在太原化肥厂焦化分厂参加工作,实行四班三运转,每12天要有一个“副班”,就是不需要在生产岗位工作,主要是做一些临时性的清理卫生工作或学习。上副班时的中午,可以到厂外休息,还可以下饭馆改善一下。
那时生产企业多为三班倒,每日三个班,每班8小时,节假日会休息。我们化工企业需要连续生产,实行“四班三运转”,除了大检修之外,没有节假日,常年24小时连轴转。休息都是轮休,一般上完最后一个中班,就会有一个“副班”。
凌晨1点,下了最后一个中班,我们去厂里的倒班食堂吃了饭,而后凭工作证在倒班宿舍领取公用被褥,再到指定房间休息,大多五六个人一个房间,有时也有十来个人一间的时候。进了房间里,如是休息的是外车间职工,自己不认识,就悄声进去,在光板床上铺下被褥,脱衣熄灯休息。若是认识的工友在一个房间,大家就会再热闹一阵子才睡。
第二天8点前宿舍管理员就会喊醒大家,去食堂吃早餐,然后走上20分钟就到车间了。工长从车间领回任务,最多的是安排清理推焦车轨道内抛撒的碎焦炭,熄焦池里沉淀的焦粉,总之,哪有活儿去哪儿干。烟不熏、火不烤,活儿也不重,对我们来说,就是“松班子”。没活时,就学习、培训。
副班的中午是最放松的。班里的工友多是20岁出头的小伙子,换下工作衣,三五结伴,到厂子附近的小饭店“撮一顿”,善待一下自己。在那个年代,这是一件奢侈的事情,放到现在看,就有些“寒酸”。一般工友们每人掏3两粮票9分钱,要碗白皮面(没卤),肚大的来两碗,4角2分再买个过油肉,往碗里一倒,再花一二角买一二两高粱白或花2角要1碗散啤酒,来盘胡芹黄豆,大家边吃边喝酒、聊天。遇上会划拳的,就热闹一阵,吆喝声还会引得人们“围观”。
下饭馆有酒有肉的日子,我也是来了焦化厂上了副班才有机会享受。我第一次下饭店还是小时候奶奶领着去县里赶会时,在临时搭建的饭铺里吃了碗连汤带水的荞面河捞,别说肉,连菜也没要,那也美了好几天。
上副班时,下午一般都是上午工作的扫尾工程,干上一两个小时就结束了,大家可以早早去清理个人卫生。单位澡堂是长流水,清凌凌的,小伙们就在澡堂里泡个澡,反正不到下班时间都不急。勤快的工友还会趁机把自己的工衣洗干净,等到上下一个班的时候正好晾干。最后换好自己的便服,再把自己的“坐骑”——自行车的链条上加上点机油,辐条、车圈都擦得铮亮。等到5点钟一到,工长召开班后会,照例点评完一天的工作,一说散会,工友们便蜂拥而出,三五成群,说着笑着,跨上自行车,一溜烟出了厂子大门。
梁建军(太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