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文明是一个整合的文明,由一些小的城邦、氏族、国家慢慢兼并融合越来越大。无论从政治、文化还是经济层面,它都是一个整合的过程,在整合的基础上,越来越趋于稳定。宗教作为社会意识形态之一,在文明的发展及历史进程中,起着传承文化、丰富社会和巩固秩序的作用。
宗教的产生是与氏族同时发展的。随着氏族社会的形成,也产生了与社会基础相适应的宗教形式。如图腾崇拜、自然崇拜和祖先崇拜等。在早期的宗教中,经历了图腾—祖先—自然—祖先与自然神合二为一的过程,展示出宗教观念的发展变化。三皇五帝时期,即颛顼执政期间,发生了著名的重和黎“绝地天通”的原始宗教改革,南正重司天以属神,火正黎司地以属民,达到“绝地天通”,这也是原始宗教的萌芽与发展。
高平地处晋东南区域,是黄河中下游文明的发源地之一,人类始祖炎帝活动区域主要分布于此。这一时期正处于历史上的“三皇五帝”时期。我们从陶寺遗址所出土的不同的陶器制品和玉器,可以推想当时人们的思想中已有关于天神和玉帝的观念,处于自然神与祖先神融合时期。
神农炎帝始创的农耕文明是中华文明的基石,满足农耕文明发展的两个条件,即对天时(历法)的准确掌握(自然神)和对生产技术(炎帝本身后成为祖先神)的熟练使用。
炎帝活动区域留下了大量民间传说,这些传说可以看作是早期巫术或者说宗教之萌芽,而人们对神农炎帝的崇敬与追思演变成一种宗教信仰流传下来。这其中固有农耕文明发展最根本的需求,即将祖先人格神话以用来承祀。最重要的是神农炎帝在高平区域所遗留下的大量的遗址、遗迹、故事及传说所致。据不完全统计,高平地区现存炎帝庙35座,其中国保单位1处,地方级保护单位2处,有“长平百里,帝庙百所”之称。而神农炎帝的祭祀活动隆重盛大,彰显后世人们不忘始祖、崇功尚德的精神。
神农炎帝的祭祀定于每年的农历四月初八(这一日是炎帝生辰)。因祭祀活动的程序繁琐,内容丰富进而形成庙会。前期有半个月的准备时间,后期有半个月的善后事宜,会期将近一月:俗称“进半个月,出半个月”。庙会前,要收缴群众的献米献面,群众所献一切都要登记入账,并安排各村的故事耍乐。还要联系戏班唱大戏,搭祭棚,进行胙祭,供奉各种面食类贡品。
在初八当日,首先上祭摆供,然后迎太子、拜寿、祭典。上祭摆供时需伴乐、唱戏。戏唱三出,将炎帝、后妃等神像请出来,摆在祭棚内,在鼓乐声中将做好的祭品和各色贡品摆放在桌上,开始迎太子。这是庙会中最重要的内容,太子是住在不远处的三太子前来为炎帝拜寿,俗称迎太子。迎太子的队伍宏大壮观,隆重热烈。迎太子到五谷庙会后,上香、摆供,各村依次献猪、羊等贡品,叩头、放鞭、拜寿结束。
祭祀活动因为炎帝庙的存在而变成一项重要的文化交融和宗教仪式,通常在寺庙中进行。酬神、娱神和与之相伴随的文化娱乐集市贸易活动也进一步兴盛起来。后来,随着佛教、道教的兴起,在祭祀中出现了“行像”“巡城”举办“道场”等专门的宗教活动。人们将“佛像”装上彩车,在各个村庄巡行。这种仪式一直维持到今天。
神农炎帝的祭祀是具有地域特色的祭祀先祖(人格神)的活动。在农耕文明中,对自然神的崇拜则体现在祈雨、求子等系列活动中。
在远古时期,人们对自然存在着近乎崇拜的敬畏,风调雨顺是自然之神对人类的恩赐。因此,祈雨是一种很重要的祭祀与祝祷活动。
高平地处内陆,属温带季风气候。这里四季分明、农时井然,但春季风沙大、降水少,有“春雨如油”的说法。不少村子都建有龙王庙,用来满足人们对降雨的需求。遇上久旱无雨或降水不足的年份,人们便会举行一系列的求雨仪式来祝祷物候。
旱情一般发生在春夏之交,在连续几个月的无雨后,人们会准备生猪头、羊头各一个(有的村还备有牛头)放置在八仙桌上,择晴日无雨的上午,由村长或村中长辈率领,敲锣打鼓,抬着供品前往龙王庙。在庙中,上香,摆放供品,叩头后,将龙王塑像抬出,放在轿上,前后四个小伙,用红绸带搭轿,后面锣鼓与供品跟随,抬着龙王像沿着干裂的田地巡游一圈,再送回庙里,并焚化各色彩纸。这样的仪式通常要举行三天,有时举行到一半,就有瑞雨降临,人们欢呼雀跃,认为龙王灵验,祈雨成功。
但在炎帝活动区域长畛村,这里的祈雨仪式有点特别,距村里老人讲述,天旱时到五谷庙(炎帝庙)求雨,先烧三排香,然后抱上炎帝像就走,头上戴柳条帽,路上不讲话,来到村东的老井上,先上一撮香,用柳条扫三下,将炎帝像放到求雨人家的院子里暴晒,如果还不下雨,就将炎帝像抱到地里暴晒,直到晒得头上都出了汗,雨就下来了。
长畛村是神农炎帝夫人的娘家,这种祈雨形式反映出人们对女性地位提高的认可,同时也说明在将祖先人格神话的同时,人们对神灵的崇拜是建立在一定功利基础之上的,这种宗教信仰直接影响到整个地域文化,使高平或整个晋东南区域的文化更趋于实际而贴近生活。
在农耕文明的框架中,除了土地之外,人口是推动文明发展的重要因素,多子多福历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观念。求子就成为宗教信仰中不可或缺的内容。
高平境内的求子(送子)庙有许多,绝大多数村落中都有一到两个送子奶奶庙(又称观音庙),其中最为有名的当属悬南高庙山送子(观音)庙和七佛山脚下瘟神洞的送子(观音)庙。
最早的送子奶奶并不是观音大士。在民间传说中,因周文王仁义多子(百子),其夫人慧而娴,被人们称为百子之母,人们便开始供奉文王之妻,作为多子的象征,因其好穿白衣,而称为白衣娘娘。后来随着佛、道两教的传入,融合观音好穿白衫形象而神通广大,在日常供奉中,白衣奶奶与观音大士的形象逐渐合二为一,观音庙便承担起送子的职责。寺庙中供奉的送子奶奶也逐渐与观音塑像融合,最后成为观音送子(奶奶)庙。
送子(奶奶)庙通常坐落于寺庙一角。正殿由佛祖或其他神位坐镇,也有专门的观音寺庙,则由观音属主神位。民间求子时,夫妻二人同时到庙上香,诚心祷告。上香后到旁边厢房一角,背对廊角,摸走小孩鞋一对。如果是红色鞋面,意味求得女孩,若是黑色鞋面,则为男孩儿,不可更换,到家后将小孩儿鞋放置床头或炕头,不出百日,女子便会有孕。待孩子满月,夫妻二人到奶奶庙还愿。还愿时备下水果、面点等各式祭品,将当初摸走的小孩儿鞋带上,同时自己缝制小孩儿鞋一双,到庙中上香摆祭叩谢后,将两双鞋共同放置廊脚里,备后来人使用。灵验的观音庙中,小孩儿鞋常常堆满,庙中住持过段时间便会收拾整理。有的人家还愿时,不仅还鞋,还会制作或购买灯笼悬挂于庙中,以期观音保佑孩子健康成长等美好祝愿。
每年的六月十九是观世音菩萨成道的日子,在高平的中村村,有为观音唱戏、赶庙会的习俗。这一天,各地的商贾聚集,方圆十几里的村民都来赶会,交易各类农具、农副产品,村里会请来戏班子唱戏、摆故事,人数可达上万人,十分热闹繁华。
高平宗教的发展随着社会历史的发展不断延伸,宋代以后,中国哲学出现了“三教合流”的趋势,高平由于极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和长期以来形成的区域文化,这一时期宗教的发展,体现出了民族融合的进一步加强,使中原文明在吸收外来宗教的基础上,展现出更大的包容性,形成了独具地方特色的宗教文化风格。
在建筑上,北魏石窟展现了佛教的兴盛时期,清凉寺的壁画也描述了佛教中因果轮回的故事。唐宋之后,高平境内的古建都能体现出佛教文化的色彩,中村村的圆融寺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圆融寺与清凉寺一南一北,坐镇高平,共同维系高平宗教的发展与传承。而佛教文化的劝人为善、前因后果等观念与正统的儒学文化一起,经由宗族制度在民间流传下来,形成初一、十五进香的习俗。
高平宗教的历史由来已久而传承不断,这块厚重的黄土地,不仅培养了勤劳朴实的长平儿女,更孕育了独特的宗教文化,这种文化也是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对文明的承继和发扬。
□韩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