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往事

难忘汾河筑坝往事

  •   这是上世纪70是年代的一件事,虽然距现在已经四十多年了,但想起来,就像不久前发生的一样,历历在目。
      汾河作为山西的母亲河,千万年来以桀骜不驯的性格,带着泥沙冲刷着两岸,遇到雨季,汾河泛滥,给两岸百姓造成了沉重的财产损失,也带来了极大的生命危险。上个世纪70年代,新绛县县委书记梁合水刚上任不久,汾河便给了他一个下马威。那是1976年,连续多日的雨水,使汾河暴涨,两岸大水茫茫,六个乡镇的秋庄稼被淹,阻断了县城南北的交通。面对突如其来的水患,梁合水到汾河两岸调查,看到汾河给店头、城关、古交、柳泉、横桥、万安六个乡镇的居民带来的危害。之后他又翻阅史料,历史上发生的那些触目惊心的水患使他陷入了思考,他决定在汾河两岸修坝防洪。
      “坝底五米,坝高三米”“六十里一条线,四十里对着干”,这时当时提出的口号。当时家底薄、资金困乏、生产工具落后,要干这么大的工程,消息传开便引来了一片非议。土从哪里取,石头从哪里挖。人拉担挑,猴年马月才能完成。搞不好不了了之,还劳民伤财。当时大多数人不理解,怨声载道。而梁合水认为修大坝是千秋万代的大事,有所失才有所得,有再大的困难也要克服。梁合水不为所动,坚持修汾河大坝。
      县委、县政府领导班子身先士卒,组建了一支有2000多名优秀青年参加的“农田基本建设兵团”,领导也加入其中。当时,“农建兵团”以连为单位,按照军事化进行管理。早上出早操,晚上加班学习,睡在农户家“土炕”,吃的是玉米面馍,菜是萝卜、白菜和南瓜,平时很难见到肉,条件十分艰苦。当时,要群众做啥,领导要先自己做出榜样。
      繁重的体力劳动,恶劣的工作环境,没有吓倒兵团战士。相反,全体兵团人心怀“与天斗、与地斗”的壮志豪情,在汾河岸边摆开战场。“六十华里一条线,四十华里对着干,两千雄狮战河滩,定叫滩涂变江南”是当时兵团战士“战天斗地、改造自然”劳动场面的生动写照。
      在泥泞的汾河滩地,有时行走都十分困难,但兵团人天不怕、地不怕,甩开膀子、撸起袖子,每天工作十多个小时,我们用肩挑、手搬、车拉,硬是用近似原始的方法,把滩涂松软的泥土,一锨一锨、一车一车、一点一点从河滩地搬到河坝,用一年零九个月的时间建成了现在汾河大坝的雏形,为大坝后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后来,因筑坝建设急需使用石料,我们又奔赴吕梁山,碾转驻扎在泽掌镇涧西村、北张镇北董村。每天上山放炮炸石,中午饭送到山上吃,“轻伤不下火线,小病照样上山”,一干就是几个月,为筑坝建设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石材。我手头现在保留的这张“县委书记与我们一起拉石头的照片”,体现了当时干部与群众实行同吃、同住、同劳动的“三同”。拉石头,领导干部也一样有任务,与群众一样每天要往返80多里上山拉石头。天不明起身,一车石头拉到工地就到下午了。一天下来,个个都是精疲力尽,但看到领导与大家一样辛苦,没有一个人说累。
      经过一年多的奋战、一年多的苦干,东起原店头乡南梁村,西到古交镇周流村,总长60里的汾河新绛段两岸大坝坝体基本合拢,实现了千亩滩涂变良田的历史性变迁,从根本上解决了汾河水患的问题,有效地保障了沿岸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
      四十多年过去了,当年兵团“治汾筑坝”的劳动场景,至今仍记忆犹新。那段工作经历,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磨练了意志、锻炼了身心,留下了一段美好的记忆。

    梁冬 张秋生(新绛)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14期

    • 第2023-11-13期

    • 第2023-11-10期

    • 第2023-11-09期

    • 第2023-11-08期

    • 第2023-11-07期

    • 第2023-11-06期

    • 第2023-11-03期

    • 第2023-11-02期

    • 第2023-11-01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