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60年代,假领子在全社会曾风靡好多年,是爱美青年们的时尚。
不知道为啥,人们管它叫假领子,可我感觉并不完全准确。实际上这个东西,套在毛衣或者外套里面,只露领子和上面的三两个纽扣,感觉像个衬衣,可下面大部分都裁掉了,所以是少半件儿衬衫,是假衬衫、真领子。但人们叫习惯了假领子。
假领子,男款女款的都有,它是那一两代人曾经的经历和回忆,在今天看来,假领子似乎已成为过去,但它并未完全淡出人们的生活。
其实,假领子的背后,是老百姓真实的烟火生活。上世纪60年代,各种生活物资相对紧缺,老百姓的生活并不富裕。在计划经济体制下,需要使用粮票、布票等各种券证。老百姓想买东西,得拿钱再拿票,购买量不能超过票面规定数量,而且人均布票数额十分有限。这种情况下,假领子的优势就凸显出来了,一件衬衫的布料至少能做三件假领子,可以成倍地节省布票,所以假领子,又称“节约领”。从它一诞生,就与节约紧密相关,而且假领子展现出来的美观效果并不比完整的衬衣逊色。
那个年代,尤其是城市里那些常穿制服的白领上班族,既想齐整、利落、体面一些,又想省钱、省布,就得精打细算。假领子,一边儿是美的追求,一边儿却是手头的窘迫。不过家庭稍微富裕的市民,一个人有几款不同颜色的假领子,也是令人羡慕的。
说到底,人们是用假领子这种最实惠的方法,努力让自己的衣着打扮能变得更精致一些。
在农村,人们很少有穿假领子的,一则没有条件、没有钱,再说也不适用。每天忙碌在田间地头,又是黄土又是草,摸爬滚打,实在用不着它,还碍事儿。只有一少部分特别讲究衣着的年轻人,或在村里住,却在外面上班的人偶尔穿一穿假领子。
后来发现假领子并不只在我国有,也不仅仅是困难时期特有的产物。古今中外都有过,只不过名称、样式和功能有所不同,有的是显示地位身份,有的只是为了换洗方便,而我们那个年代的假领子则为了美观,更是为了节省。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工资收入成倍增长,市场物资逐渐丰富,因穷而俭、因美而生的假领子,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
如今,不少购物网站虽然仍有各式各样的假领子销售,但毕竟已时过境迁,不再像曾经那个年代一样普遍和流行了,已经不再是一种服饰潮流了。
郭宏旺(大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