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家苏童曾写过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我对你的失望很失望》,说的是一些读者见到他本人后,觉得和自己想象中的他不一样,表示“很失望”。一开始,苏童对他们的“失望”颇感不安,甚至“内心有了一种过失犯罪的感觉”,怀疑起自我。但后来渐渐醒悟过来:我干吗要自责与不安呢,“我假如是一棵梨树,别人把我看成一棵桃树,我不能因此责备自己”。
前几天,看于和伟主演的《二手杰作》,他在片中饰演的马寅波是一所中学的语文教师,更是个不得志的文人,堆积成山的退稿使他郁闷不堪。随着儿子坠楼事件的发酵,以及真假作家的“罗生门”,马寅波的生活经历了过山车一样的动荡起伏,从高光时刻跌入黑暗深渊,他被指责为无耻的抄袭者、沽名钓誉者,在同事们复杂的目光中,身为高中语文教师,一心想当作家的他,无法解释、无法澄清,被学生们追着喊“马扫地”(斯文扫地)。一时间,他成了大笑话。他快疯了。斯文扫地,颜面无存,一地狼藉,自己的文字一钱不值,妻子也马上和自己离婚。就在他准备跳桥的时候,发现桥边站着一个也要轻生的女孩,那是前几天和他竞争出版商的抢手网络写手,却因为有人网暴她靠“潜规则”出名而崩溃。
就在他拽住女孩那一瞬间,突然明白:我们为什么要为别人的非议而痛苦?“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接受自己的不足、普通,做力所能及的事,与自己和解,虽然做来不易,但值得一试”。谁都难免经历一次人生的惊涛骇浪,那又有什么呢?无论活得多么艰难甚至不堪,也不要全盘否定自己,跌入谷底是爬坡的开始,只要与自己和解。
“勿屈己而徇人”,是詹天佑说的,是告诉人们不必为了迎合取悦他人而委屈自己,而为了那些怀有恶意的、误解的攻击者,更不值得去委屈自己甚至豁出性命。被人误解或“网暴”的时候,不妨想想卢梭说的“声誉不过人们的喁喁细语”。
老辈人爱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告诫人们要爱惜自己的名声,就像鸟爱惜自己的羽毛。诚然,谁都想得到别人的认可与尊重,拥有或清白或尊崇的荣誉,但若是偏偏暂时失去了这些,那又如何?与自己和解,丢下那份虚妄、虚荣、执念,未必不是“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新天地。
□张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