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版:艺文

心读唐诗——一个互联网人的读诗小课

王维《木兰柴》:诗歌里的“印象派”

  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
  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
  人们出门旅游时,必备的就是相机,现在很多人换成了手机,就是希望遇到美景时能够留下影像。
  照片拍了很多,留下了不少景点的影像,但总是缺少一点什么。是光捕捉的不准确,还是最好的一瞬间没有抓拍到。
  都不是。
  是拍照虽然可以拍下真实的景色,但很难捕捉到景色里的运动,景不是死的,而是活的,景是有生命的,这个东西相机抓不到。
  美是在流动着的,在生长和消逝中的,在变化中的。要拍好一张照片,或者画好一幅美景,抓住了这种变化,就掌握了美景的特点,这里面最重要的就是两个东西:色彩和光线。
  19世纪中叶,一批法国绘画家从画室走到了户外,在阳光下绘画,他们创作的动力就是大自然的光线和色彩,这就是在西方绘画史上开宗立派的“印象派”画家。但在1000多年前的唐朝,王维已经早早就在诗里使用这种方法,甚至使用的更巧妙,在光线和色彩之外,还加入了对人生的思考,在诗之外飘荡。
  这首《木兰柴》就是一首诗歌的“印象派”。“秋山敛馀照”——第一句是一个动作,这句有趣的是“敛”这个字,“敛”是收集、回收的意思,秋天的山像一个人悄悄收起了华丽的晚霞,这是多么美的画面,还让人有遐想,秋天的山是什么样的性格。一个敛字,让这座山、这片夕阳都有了生命,有了动作,这个景色活了,感觉稍纵即逝;“飞鸟逐前侣”——夜深了,人们都要回家,同样鸟儿也你追我赶回到鸟巢,这句里有趣的是“侣”这个字,如果是“飞鸟逐前鸟”“飞鸟逐前飞”都不生动,只有动作没有情感,现在鸟逐的是前“侣”,说明这两只鸟是一起飞的,现在一起回巢,这是一种浓情蜜意和一点小调皮。
  两句写了山的景色,写了动物的嬉戏,这些都是运动中的。我们来看后两句——“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写光线和色彩时,精准描述出你眼前的那一瞬间,也要用到动作,因为大自然的光线和色彩不是一幅画铺在那里让你细细观察,而是时刻在变化的,只有动作才能展现这种美。
  可是我们描述光线的大部分都是形容词,如强烈、微弱、一丝丝……描述色彩的大部分都是名词,金黄、淡灰……
  怎么能描述这种大自然的光线和色彩从眼中到心中的变化?
  王维选择了另一个角度,不写光线和色彩本来的样子,而写它们变化的不同。“彩翠”有多么绚烂,它没写,而是写在黄昏之中,一部分彩翠已经沉入黑暗之中,另一部分在夕阳照耀下烁烁发光;“夕岚无处所”,夕岚就是傍晚山林的雾气,在夕阳下像彩色的云一样,这时像一个要跑回家却找不到路的孩子,漂泊不定,迟迟不归,还在东张西望。
  四句诗,四个不同运动的事物,有山、鸟、林、雾,单单就没有人。如果把这首诗和《鹿柴》连起来读,更像是一个完整的故事,恰恰因为人的存在,大自然死气沉沉,只有人在自然当中赏花砍树,汲取着自然的一切养分。但在没有人的深林大自然中,呈现出另一种美,金木水火土,都有了生命,都有了自己最美的时刻,辋川的美,是王维悟到了这层无我的意境。
  无我,不是你消失了,或者睡着了。而是你在,但你的分别心、执着的念头不在了,你换了一个视角来看这个世界,人情冷暖,无非是“秋山敛馀照,飞鸟逐前侣”;成功失败,又何尝不是“彩翠时分明,夕岚无处所”。那一刻不管多么与众不同、刻骨铭心、不堪入目,都终究只是一瞬,终究会过去,融入黑夜,成为一种回忆。

十八花生

分享到:

过往期刊

  • 第2023-11-27期

  • 第2023-11-24期

  • 第2023-11-23期

  • 第2023-11-22期

  • 第2023-11-21期

  • 第2023-11-20期

  • 第2023-11-17期

  • 第2023-11-16期

  • 第2023-11-15期

  • 第2023-11-14期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