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新疆的各族群众,几乎都是做抓饭的能手。每逢婚丧嫁娶、小孩割礼、过“古尔邦节”“肉孜节”等重要特殊日子,总要做出大锅抓饭来招待亲戚朋友。
抓饭,维吾尔语称“波捞”。原料主要有大米、羊肉、胡萝卜、洋葱、清油和少许羊油。基本做法:先将大米用水泡上半个小时左右,洗净,把带骨头的羊肉剁成大块状,以直径10厘米以下为宜,最好是羊肋巴条,至少有个五、六个肥肉块;胡萝卜洗干净后切成细条丝状,一般横截面为0.7毫米见方,长5-10厘米,数量按大米蒸熟后体积的三分之一为宜,不要放太多。
做抓饭一般用生铁锅。先把适量的清油(植物食用油)或少许羊油放入烧热的锅里烧成滚油状,便开始炒肉,等到羊肉翻炒至七分熟,放入胡萝卜、洋葱、食盐、白糖、孜然、茴香、八角等料,炒至半熟,取出,开始向锅内加入大量的水,水量以超过锅内生米三个并拢手指为标准,切忌水少容易在蒸制过程中形成米糊。
洗净的大米加入水中,放一层大米,放一层胡萝卜,放一层炒至七成熟的羊肉,再放一层米一层胡萝卜,切记不要急着搅动掺和,用大火烧至水沸腾,开始翻搅一下,使米和肉混匀,转至小火,盖上锅盖焖上约20分钟后,逐渐有浓香溢出,再把上面的大米翻动一次,焖到40分钟左右即熟。
上等抓饭米粒成散状,金黄饱满、晶莹剔透,每一粒米似乎都饱浸了羊肉的鲜香之气。抓饭熟后,将胡萝卜、羊肉和大米拌匀即可食用。随着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抓饭的品种花样也随之越来越多。在用油方面,一般家庭除用清油(胡麻油、瓜籽油、花生油、菜籽油)外,还有的采用骨髓油、酥油、羊油或红花油做抓饭;在用肉方面,除了用羊肉外,有的家庭还用牛、马、鸡、鹅、鸭等肉来做抓饭。除此之外,还有的家庭用葡萄干、杏干、瓜干、果脯等干果做抓饭,称之为甜抓饭或素抓饭。
在有的穆斯林群众家里,做抓饭的花样更多,抓饭上面放些用粉条、白菜、西红柿、辣子等炒的菜,维吾尔语称之为“菜波捞”,边吃抓饭边吃菜,既方便又可口。最有趣的是在抓饭上倒上一些酸牛奶,这种抓饭维吾尔语叫“克德克波捞”,兼有开胃、消暑、利消化的妙用。还有一种抓饭叫鸡蛋抓饭,在抓饭快做熟时,用勺子在抓饭上面挖出拳头大小的窝,然后把鸡蛋破壳打在里面,等抓饭焖熟时,鸡蛋四周黏满了米粒,吃起来特别油香。最讲究的抓饭,要属包子抓饭,即在每盘抓饭上面放上五、六个薄皮的肉馅包子,这种抓饭大都用来招待尊贵的客人和亲密的朋友。
之所以叫抓饭,因最早是用手抓着吃,直至延续至今。吃抓饭前,主人请客人先将手洗干净,把抓饭盛装在一个大盘子里,羊肉骨头挑出放在米饭上,端到客人面前用餐。食用时用右手(切忌用左手)的食指、中指和无名指,三个手指伸直,指尖聚拢,把米饭用手指呈稍弯曲状压紧,抓入嘴中,细嚼慢咽,边吃边品尝其中的味道,才能真正体会出抓饭是用手抓来吃的质感。
手抓技法看似简单,其实很有讲究,右手除小指外的手指要非常有技巧地将米饭攒在盘子边沿,压紧摁实,然后用四指将饭一托送进嘴里,手上、脸上都要干净没有饭粒。否则,会在吃的时候闹出难堪。
抓饭里的油较多,食用者很容易腻味,在吃抓饭时,一般都会备上一些咸菜,素菜之类的配菜。比如新疆人常说的“皮辣红”就一道很好的配菜,“皮辣红”是指生皮伢子(洋葱)、青辣椒、西红柿切成小块或细丝状,加一些食用盐、食用油、五香调料拌在一起,成为一道具有当地风味的凉拌菜。
抓饭虽看上去油腻,但不乏科学健康饮食方法在其中。有人给抓饭起了雅致的名称,叫“十全大补饭”。抓饭风味别致而独特,更富有民族文化底蕴,远道而来新疆的宾朋,切莫错过吃一次抓饭的机会。
宋伯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