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盐和著 作家出版社
该书用一种崭新的方式讲述了东北故事,借助辽西一个叫作烟火的滨海小镇,描述了烟火的变化兴衰和烟火人的命运。故事以二十世纪初的鼠疫事件为切入点,勾连起跨越百年的东北传奇,甚至更长时间的历史风云,是中国人几千年精神与传统的缩影,隐喻了人类思想史的生发、冲突和归宿,在失落、纠结和悲壮中探讨存在的价值。
骆驼山坐落在烟火的北面,它像极了一匹卧倒的骆驼。
按照常理,那不过是人们借经验和想象使一种事物变成了另一种事物。但是因为两个扑朔迷离的传说,骆驼山倒显得有些合理地神秘了。
传说的第一个版本听起来多少让人信服。公元前二世纪时,汉武帝刘彻为打击匈奴,计划策动西域诸国与汉联合,于公元前一百三十九年,派陕西汉中人张骞率领由一百多个随从组成的使团从长安出发,沿着丝绸之路日夜兼程向西而行,目的是前往此前被冒顿单于逐出故土的大月氏。使团行至陇西一带的黄沙处,遇见了十个年轻人,其中九个年长些,一个弱冠光景。年龄最小的那个只穿着白色的里衣,站在一个丈余深的土坑里。其余九个则站在坑外。旁边摊着彩色的外衣。张骞听见那年龄小的哀求,喊上面的众人为哥哥,便猜出了八九分。这时,哥哥们把弟弟从坑里拉上来,讲定二十两银子,执意要把弟弟卖给这个当大官的。张骞得知年长的九个是这个少年的同父异母的哥哥。据这个少年讲,他的生母已经过世,因父亲对自己过于宠爱而招致了哥哥们的嫉妒,他们才动了杀念。他不敢回家,担心哥哥们继续报复,请张大人收留他。张骞见年轻人秀雅俊美,口齿伶俐,而且识文断字,心里不胜喜爱。两人朝夕相处,因性情相投在旅途中结下了深厚友谊。张骞收少年做了义子,为示忠心,少年主动要求随张姓。张骞为这个义子赐名张骢。不料使团被匈奴俘虏。八年的软禁生活漫长如八十年,张骢从懵懂少年长成了渴望投身于繁华世界的青年。他终于抵不住诱惑,偷走了张骞的家传玉佩,收买了一个看守,骑着骆驼逃出蛮荒之地。张骢因惧怕哥哥再报复,没敢回家,经一路周折直到洛阳落脚,方隐姓埋名,并娶妻生子。两年后,他闻听张骞大人活着返回长安,并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一次在洛阳城内,他看见了一张官府的寻人告示,上面赫然画着他的半身头像。告示的大致内容是,张骞大人正在寻找他的义子张骢,希望张骢见告示后速到长安,随他一起第二次出使西域。张骢看后一惊,认为此事非同小可,回家后说服了岳父,带着家眷一路向东,直逃到帝国权力真空的东部,即今天的辽西境内。因路远急行,走到大海边上的沼泽之地,负重的骆驼疲惫不堪。休息时一只毒蛇钻进了骆驼的鼻孔,张骢挥刀砍断了蛇的下半身,但为时已晚,骆驼还是死了。主人出于感恩,厚葬了骆驼。一家人就地扎起帐篷过夜。第二天醒来,众人发现他们居然躺在一座山的山腰上。故此,烟火北面的山得名骆驼山。
当先祖和先祖母在两天内先后过世的第七日,张氏的一个后生爬进了石洞,在鼻孔居中的地方发现了一块碗口大小蛇头状的透明石头。他向里面望去,见两条人头蛇身的怪物正在交尾。此人吓得撒腿就跑。他在家里不吃不喝躺了整整三天三夜,第四天早上终于醒了过来。他告诉家人,老祖宗给他托了个梦,安慰他不要怕,他在山洞里见到的并非怪物,而是他们的仙体,因为那条被砍死的蛇是正在修炼的蛇仙,当它失去肉身后,它的灵就与老祖宗的肉身结合起来,交尾的形式是在祝福子孙后代繁衍不息和种族的延绵接续。他们承诺不离开村子半步,住在骆驼山的山洞里继续清修,保佑子孙后代,直至最终完全化为人身。老祖宗还再三告诫后人:不得私自闯进那个洞穴,因为有白色的母狼把守,免得伤及了性命。
第二个版本的核心事件与第一个版本几乎相同,只不过张骢自始至终从未背叛义父张骞,而是一直守护其左右,直至公元前一百二十六年成功逃离了大漠,重返长安。除了义父受到朝廷的嘉奖,张骢也得到了嘉奖。而且他被一个叫东郭先生的都尉看中,都尉把自己的独生女许配于他。这位东郭先生名叫甯乘,是《史记》里一位大名鼎鼎的人物。若干年后,因为某种不明原因,张骢和岳父一家人开始逃难。总之,到了辽西境内后所发生的情节和第一个版本一模一样,张氏后生所见的情景也和第一个版本完全相同。
也许记忆有其自己的意志,它按照自己的嗜好,而不是按人的意志,选择接受或排斥某些信息。因此这两个不同版本的传说,才得以同时流传下来。但人们习惯美化热爱的事物,而向自己隐瞒其本质。正如所有民族的历史一样,烟火人把第二个版本视为严肃的东西。